别让跟投变成“罚款”

2025-09-28
来源:PE星球
VC行业的高风险长周期属性,决定了它天然不适合“全员上杠杆”。

近日,关于某VC机构“强制员工跟投,1万起投”的新闻,沸沸扬扬,不过事后这家VC也做了声明称,“将会核实是否真实”。

真真假假还不好做定论,但是这种事儿,其实也不是第一发生了。

去年1月,就有一家老牌人民币基金在年会上宣布:从2024年起,所有投资经理及以上职级员工,必须对经手的项目按投资金额1%进行强制跟投,且不设上限。

消息一出,内部邮件系统瞬间被“吐槽”淹没——“工资还没涨,先背上了百万跟投义务”“这是让我们贷款上班?”。

几乎同一时段,华南某创投机构,也被曝出“虚拟跟投”细则:投成奖全部回拨公司,员工还需再掏1.5倍投成奖进入盲池,8年后基金清算才能退出。这个更狠。

有投资经理算了一笔账:年薪25万,投成奖8万,实际到手只剩10万,其余18万被“锁”进基金,且项目不可选、收益不确定。

几起事件把“强制跟投”推上风口浪尖,也再次暴露了一个基本事实——VC员工,其实普遍不愿意跟投。

是基金额度不够吗,为什么VC要让员工跟投?

GP自己都不敢掏钱,凭什么让我出真金白银?”——这是中国LP在近三年募资寒冬里最常抛出的质问。

据数据显示,2023年5月人民币基金新募集规模同比下降64%,环比下降66%,国资LP占比却超过60%。某些地方国资体系更强调“保本+返投”,亏损即面临审计问责。

于是,“团队强制跟投”被写进LPA(有限合伙协议),成为出资前置条款。某些基金甚至把“投资团队跟投比例至少要达到1%”写进招标评分表,权重高达10分,直接影响GP能否拿到钱。

有些LP可能是被“忽悠”怕了。“前些年,投资人和FA、创业者一起做局、抬高估值拿回扣的案例比比皆是。”一位双币基金合伙人直言,“强制跟投就是一道‘人品过滤器’,先把不敢绑定的筛出去。”

在美元基金时代,项目失败顶多损失声誉;但进入人民币基金时代,一旦涉及国资,就可能触碰“国有资产流失”红线。跟投机制把员工个人资产与项目收益强制挂钩,理论上可降低道德风险。

一般情况下,传统VC的薪酬=基本工资+Carry+投成奖。但Carry兑现周期动辄7-10年,投成奖一次性发放又容易诱发“投了再说”的短期行为。

因此,部分机构便把投成奖改为“强制跟投”,既延后支付,又把项目风险转嫁给员工。在募资难、管理费缩水的背景下,GP顺势把现金压力向团队传导。

跟投是把双刃剑,“只见猴吃桃,不见猴挨打”

LP普遍认为,GP团队跟投比例越高,他们在筛选项目的时候,就会越谨慎。

据某券商母基金内部统计,2018-2022年,他们在研究60只人民币基金后发现——GP团队跟投比例大于1%的基金,DPI≥1的占比达到37%,远高于无跟投要求的19%。

其实,真正有实力的GP,往往议价能力更强,有些甚至会直接拒绝强制跟投条款。

那些愿意接受的GP,反而是缺钱的中小机构,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员工通过有限合伙平台跟投,若项目未来出现对赌失败、回购触发等纠纷,员工个人也可能被列为连带责任人,GP亦面临劳动仲裁。

不过,话有说回来,如果投的是早期项目,一旦IPO的话,跟投员工也可能获得数倍甚至几十倍收益,收益非常可观。

2015年,某头部美元基金员工跟投SaaS项目20万元,2021年项目纳斯达克上市,员工退出获利约180万元(IRR 50%+)。遇到这种情况,那当然是老开心了。

跟投可以是“福利”,但别变成“罚款”

投决会中,一把都会有“银弹机制”,及时这个项目大多数投委会成员都反对,但是主推项目的负责人或少数派“就是觉得这个项目,他保了,怎么着都要投”。

这个时候,是不是就可以强制他跟投,甚至强制他跟投的金额远超平时跟投的翻倍或数倍。其实就是“谁负责,谁跟投,强制绑定,避免或减小道德风险”。

他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大额度的跟投,那这个项目被否决也不稀奇;如果他既不愿意跟投,又想让机构投…就不用商量了吧!

此外,笔者觉得,“跟投”这种事儿,对普通员工最好别强制,因为他们出的那部分资金,可能就是他们家里的生活费,不愿意出,是很正常的。最好采取自愿原则。

能做到合伙人级别的,一般也不缺跟投的资金,让合伙人跟投,应该是无可厚非的。

说白了,无论是VC普通员工,还是LP和GP队伍中的合伙人等高级管理人员,都是想多赚不赔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呗。

一句话,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跟投可以是“福利”,但别变成“罚款”。VC行业的高风险长周期属性,决定了它天然不适合“全员上杠杆”。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