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海河,波光粼粼映着秋阳;卫津路的梧桐叶,沙沙翻涌着岁月的故事。
10月2日,这座承载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荣光的学府——天津大学,迎来了130周年华诞。从1895年盛宣怀奏设北洋大学堂算起,这座“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始终以“兴学强国”为魂,在烽火中播撒科学火种,在建设中输送建设栋梁,用“实事求是”的精神刻写下与国同行的壮阔史诗。
若论从这里走出的商业巨擘,天大或许不如某些高校声名显赫。校园里鲜少流传“校友首富”的传奇,财经版也难见“天大系资本”的高频曝光。但鲜有人知的是,这座低调的学府正以另一种方式深度参与时代变革:当“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国家战略关键词,当“硬科技创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天大正悄然在创投领域织就一张服务创新的网络,成为高校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
2024年,这份“低调的进取”尤为醒目。仅这一年,天大便以“校地协同、校友联动”的姿态,在创投赛道连落两子:9月,联合九安医疗、海河产业基金等发起“天开九安海河海棠50亿科创母基金”,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硬科技领域,重点支持天开高教科创园内的早期项目孵化;11月,携手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设立10亿元专项基金,瞄准脑机接口、神经工程等前沿方向,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样品”向“市场产品”跨越。这两只基金的背后,既有天大科研团队的技术支撑,也有校友企业的产业资源,更有地方政府对“高校+资本+产业”模式的深度期待。
从“培养工程师”到“孵化创业者”,从“输出科研成果”到“培育创新生态”,天大的创投布局绝非偶然。
在百卅岁月里,天津大学始终以“兴学强国”为魂,用“实事求是”的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如今,在资本市场的IPO赛道上,“天大系”正以一种低调却坚定的姿态崭露头角——从人工智能到智能制造,从工业软件到大数据服务,多位天大校友掌舵的企业正排队叩响上市大门,用硬科技实力书写属于天大人的资本故事。
6月5日,上交所官网一则公告引发关注:易思维(杭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受理,保荐机构为国投证券。这家聚焦工业视觉智能检测的企业,核心技术源自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学科的科研积累,创始人团队中多位骨干为天大校友。无独有偶,就在今年5月,大模型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滴普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家由天大本硕校友赵杰辉与华为前同事联合创立的企业,在成立四年间估值飙升至68亿元,身后站着高瓴、IDG、五源资本等十余家顶级机构。
从天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硕毕业后,赵杰辉现在华为任核心路由器团队负责人,后转岗阿里云,先后出任高级技术专家、企业事业部总经理,亲历“数据中台”从概念到落地;2018年,赵杰辉与华为老同事杨磊共同创办滴普科技,把“技术普惠”写进公司使命。
滴普科技成立后,迅速聚焦“全链路数据智能”赛道,为制造业、零售业等企业提供从数据采集、治理到分析应用的全周期服务。以2024年的收入计算,滴普科技在中国企业级大模型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前列。其自有大模型是业界首个完成深度合成算法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双重监管备案的通用企业运营决策大模型。目前,公司已初步开启全球化布局,业务覆盖消费、制造、医疗、交通等多个垂直领域,并在香港成立子公司,正在计划以结构化方式扩展至东南亚及中东等“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地区。
如今,滴普科技已启动港股上市,距离登陆资本市场仅一步之遥。
如果说滴普科技是天大校友在AI应用领域的代表,那么易思维则诠释了天大“精密仪器”学科的硬核实力。
易思维的核心团队源自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始人郭寅及核心技术成员均深耕机器视觉领域多年。其中,郭寅拥有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曾任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招股书显示,易思维专注于汽车制造机器视觉设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过程的各工艺环节提供机器视觉解决方案。经过多年深耕发展,公司已研发了十余款产品,实现面向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电池、压铸六大工艺环节的大规模及系统化应用,成为国内绝大多数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供应商。此次冲刺科创板,易思维计划募资12亿元,用于工业视觉智能装备产业化基地建设和研发中心升级。
透过“排队IPO”的天大校友企业,不难看到天津大学多年来在科技成果转化与创业生态上的深耕。站在130周年的节点回望,天津大学的“校友IPO军团”或许没有互联网巨头的光环,却有着硬科技创业者的踏实。
当“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国家战略关键词,当硬科技创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素以“实事求是”著称的天津大学,也正以一种低调却坚定的姿态切入创投赛道。
从2017年校友自发发起的“北洋海棠基金”到2024年牵头的“脑机海河实验室基金”,从50亿元科创母基金到聚焦新能源的专项基金,天大正用资本的力量串联起实验室、企业与产业,成为中国高校创投浪潮中最具工科特色的“实干派”。
故事要从2017年说起。那年秋天,天津大学第十一届世界校友大会在长沙举行,校友们围坐1895咖啡厅畅谈创新创业。时任天津校友会会长、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抛出一个提议:“我们能不能搞一只校友基金?支持天大老师、学生创业,在他们最需要资金,最需要资源,最需要人脉的时候去支持他们,帮助他们?每年天大都有很多硬核科技的创业项目,最开始的时候创业都不容易,大家愿不愿意一起支持?”
这一提议迅速得到响应。率先响应的是天创资本魏宏锟、果实科技杨晓峰、思问科技苏震、科融中心何勇军,很快仁爱集团马如仁、利安隆李海平、九安医疗王任大等知名校友的加持……北洋海棠创投基金应运而生。
如其官网介绍所言,北洋海棠基金是以天津大学天津校友企业家为主,联合其他校友企业家共同设立的创业投资基金,专注于投资包括但不限于天津大学老师、校友、学生的硬科技项目。北洋海棠基金致力于以基金带动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建设,发现、赋能、投资一批具有产业化价值、商业化价值的科技成果,助力科研成果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的产业化落地,推动天津“斯坦福+硅谷”模式的形成。
目前,基金总体管理规模超75亿元,投资领域包括硬科技、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医疗大健康等赛道。已先后投资了以天大老师、学生和校友创业为主的50余个硬科技项目,直接投资和带动投资近50亿元人民币。
2024年1月20日,由天开集团、九安医疗、海河产业基金、天津大学北洋教育发展基金会与北洋海棠基金共同设立的50亿科创母基金正式发布。
据了解,北洋海棠基金将紧密结合天津各高校优势学科,在全国遴选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著名创投机构设立种子、天使、科创、成长子基金,配资形成150亿规模的基金群,发挥基金群在筹集资金、发现项目、培育项目、招引项目、推动创新等方面的重大作用。
对于未来蓝图,基金方面表示,“未来5年,我们将力争打造不少于40万平米的创新创业载体,吸引500家科创企业入驻,招引和孵化30家成长型科技企业,孵化10家独角兽企业,汇聚1万名以上有梦想有追求的青年学子留津创业,打造出天大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模式。”
更引人关注的,还有2024年国内首个专注于脑机接口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的落地。这支国内首支脑机接口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由天津大学牵头,联合滨海高新区管委会、河西区政府、中电数据、海河产业基金等多方力量设立,旨在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政府+投资人”的创新投资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支持脑机全产业链发展,赋能初创企业快速成长。
天大的创投布局,从来不是孤立的动作,而是融入学校整体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有机组成。但众所周知,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长期战略投资。卡脖子技术的突破也恰恰是最需要耐心、最需要资金的。因此,天大以北洋海棠基金为纽带,联动50亿科创母基金、10亿脑机专项基金,用“耐心资本”接住技术的“慢成长”。
若提及天津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天开园”是逃不过的一个词——得名于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校名各取一字,又寓指“天工开物”。
这座2023年5月18日正式开园的科创载体,既承载着天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野心,也凝聚着市校共荣的深切期待——它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科研成果的孵化器,更是科技服务资源的集聚区,正以“硬核生态”破解高校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在过去,天津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曾面临现实困境:科研平台分散、企业需求难对接、中试资源短缺、金融支持断层……官方在规划天开园时直指痛点:“天津科教资源丰富,但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分散、科创服务资源不足、科研与产业结合不紧密。”天开园的诞生,正是要以“物理空间+制度设计”重构创新生态。
聚焦“政务、科创、金融、商务、知识”五大服务,天开园健全完善“法规+政策+配套+细则”的支撑体系,为众多初创企业及科研人才疏结解困。同时引入了启迪、执信等知名孵化机构,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医疗器械等领域孵化培育企业超过100家。
自2023年成立以来,天开园设立41只、196.3亿元基金,带动企业获得投融资24.27亿元。在金融“活水”的支持下,一批科创企业研发生产脚步持续加快。
天津金融监管局局长赵宇龙表示,两年来,天津持续引领金融机构紧密围绕天津重点产业链布局,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搭建以天开园为核心的“1+N”试点辐射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如今,一批科研成果正在天开园加速转化,其中,不乏天大学子的身影。如天津大学成果转化企业费曼动力成功完成了高瓴资本等机构多轮融资,而依托天津大学可持续新材料研发团队7年多的技术积淀,永续新材料目前已经建成年产3万吨的食品级纳米纤维素生产线……
在天开园里的“天大底色”,深植于这所百年工科强校的基因。
1895年,甲午战败的硝烟中,盛宣怀在天津海河边奏设北洋大学堂。这所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大学,以“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以设立学堂为先”为宗旨,在炮火中埋下科学的火种。
130年后的今天,当年的北洋大学已更名天津大学,却始终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为炬,在新能源、新材料等硬科技领域续写着“工科强国”的新传奇。当我们追问“为何是天大”能在科技成果转化与新兴产业孵化中脱颖而出,答案早已写在它的历史基因、学科积淀与时代担当里。
天大的底气,首先来自130年的学科深耕。从1934年设立国内首个化学工程系,到1952年院系调整中为新中国高等教育“输血”;从改革开放后入选“211”“985”工程,到如今稳居“双一流”A类高校——天大始终是中国工科教育的“压舱石”。
眼下,科技成果转化大潮袭来,一级市场的投资风格在向“投早、投小、投科技”转换,中国高校与VC更是越走越近,下场做VC的天津大学更是走在队伍前列。
“天大系”队伍已然成形,期待其在创投舞台的精彩表现。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