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十一,硬科技投资人都飞了趟苏州

2025-10-06
来源:融中财经 作者:吕敬之
基金群和AI新机会

苏州,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了新的动作。

在2025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大会暨云智算技术生态大会上,苏州正式发布《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城市行动方案(2025—2026年)》,全面吹响打造智能经济高地的号角。方案提出,到2026年底,全市将集聚超3000家AI企业,建设20个人工智能特色园区,重点支持300个垂直领域大模型,打造200个标杆应用场景,并组建总规模超500亿元的AI基金群,推动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

同时,苏州将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多层次数据供给体系,推动公共数据有序开放、企业数据共享激励、行业数据融合开发,争创国家数据产业集聚区试点。城市将夯实“1+3”数据平台底座,提升“苏周到”“苏服企”“苏政服”等数字服务平台能力,聚焦医疗健康、教育、金融、电子信息、交通、文旅等重点领域,打造可信数据空间。到2026年,全市将开放超6000个公共数据目录,力争2个数据空间纳入国家级试点。

500亿元基金群

苏州,有个大动作。

近日,在2025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大会暨云智算技术生态大会上,《苏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城市行动方案(2025-2026年)》正式发布,提出到2026年底,全市将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超3000家,打造20个市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动态筛选300个垂类模型进行重点支持,培育200个典型应用场景,组建超500亿元AI基金群,智能经济产业核心规模年均增长超过20%。

苏州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加大多元数据资源供给,积极推进城市全域数智化转型,推动公共数据合规开放、企业数据共享激励、行业数据融合开发,构筑多层次、多渠道的数据资源供给体系,争创国家数据产业集聚区试点。加快国家数据流通基础设施试点建设,夯实全市“1+3”平台,构建统一的城市数据底座,增强“苏周到”“苏服企”“苏政服”数智化服务能力,锚定医疗健康、教育、金融、电子信息、交通、文旅等核心数据场景建设可信数据空间。到2026年底,公共数据开放目录超6000个,推动2个可信数据空间纳入国家试点。

到2026年底,苏州打造300个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及语料库。全市将加快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强化数据标注、数据合成产业培育,重点围绕“产业集群+数据集”“龙头企业+数据集”“核心装备+数据集”等维度,分类分阶段推进制造业领域高质量数据集建设。以市场化应用场景为牵引,在重点领域打造一批高质量数据集和语料库。

到2026年底,苏州争创5个人工智能领域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支持苏州市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与苏州大学、南大苏州校区、中国科大苏州高研院等高校院所加强大数据智能、人机混合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与决策等基础理论研究。推进国家药监局智能化医疗器械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建设,推动产出一批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研发及监管新工具、新方法和新标准。依托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积极争创量子产业领域重点学科实验室。推进苏州市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争创省重点实验室。

到2026年底,苏州新增关键核心技术攻关50项,累计人工智能领域高价值专利超13000项。聚焦软硬件关键技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支持企业承接国家、省级重大项目。

到2026年底,苏州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才数量达240人,建设各类人才培训平台、基地15个。健全人工智能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服务机制,深化“成建制”“团队式”引才模式,加强“以赛聚才”,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创新青年人才。加强与上海创智学院、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交流合作,推进全国顶尖人才科研成果来苏落地。推动在苏高校、院所与产业精准对接,推进产教融合、跨学科培养和国际合作。依托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推动全国高校“AI+生物医药”“AI+先进材料”领域成果来苏转化。

AI带来的新机会

苏州组建超500亿元AI基金群,也许是把“人工智能+”城市战略从纸面落到地面的关键一跃:这笔钱首先为算力、数据、大模型、产业园等基础设施和攻关项目持续输血,解决政府目标落地“第一桶金”从哪来的问题。

同时把资本枪口对准“AI+制造”主战场,撬动芯片、具身智能、工业大模型在苏州3万亿工业底盘上快速场景化,换来传统产业能级跃升的新质生产力;更重要的是用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替代短期套利热钱,形成对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关键环节持续下注的“时间杠杆”,既减少市场波动对产业生态的撕裂,也向全球AI团队和项目发出“苏州有长钱、有大场景、有退出通道”的强烈信号,在北上深杭环伺的AI竞赛中提前卡位,把资本优势直接兑换成企业集聚、人才密度和全国版图的话语权。

一种声音认为,这个AI基金群可以当成一支可编程的资本舰队,其射程覆盖从硅片到民生末梢的整条智能光谱:最底层是算力与数据基础设施,晶圆厂尚未投片的7nm GPU、3nm ASIC、CPO光电共封装芯片、800G硅光模块、液冷服务器、PB级高带宽存储、异构智算中心、城市级数据标注与流通平台,都在基金射程之内,只要能在苏州落地流片、封测、总装、运维一体化节点。

往上是模型层,人机混合智能、群体智能、千亿参数多模态通用大模型、十亿级工业小参数模型、面向细分场景的垂类模型,基金以“算力券+现金”组合下注,模型在本地训练即可兑换等值算力券,相当于政府用未来税收替企业预付训练电费。

再往上是“AI+制造”主战场,AI质检、AI工艺闭环、AI排产、AI设备预测性维护、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旋转关节、力矩电机、谐波减速器、末端执行器,基金把每条产线当成可拆分资产包,先投设备,再用设备产生的数据反哺模型迭代。

民生赛道同样被拆成可投资产,AI影像、AI放疗、AI手术导航、智能化医疗器械注册评价平台,基金以“注册证对赌”方式进入,企业若在规定时间内取得三类医疗器械证。

金融科技领域,信贷风控大模型、量化交易算法、AIGC金融研报、数字员工,基金与本地持牌机构共设“监管沙箱”,算法上线产生的坏账下降比例直接折算为可分配利润,监管报表同时成为基金财报,收益与风险同步出表。

教育赛道,个性化学习大模型、AI虚拟教师、智能评测、教育数字人,基金与公办学校成立“学费分成”SPV,AI系统节省的教师工时按当地生均教师成本折算,每年从财政生均经费中切出一块作为基金收益,等于把财政节支变成投资回。

养老场景,跌倒监测、认知障碍早筛、陪护机器人、智能床垫,基金把民政购买的“服务券”做成ABS,机器人进驻街道后产生的服务券收入直接证券化,提前回流现金。开源生态与标准,基金把开源框架、开源数据集、开源评测基准、AI标准制定做成公共产品,同时持有认证公司股权,任何企业使用苏州认证的标准做测试都需支付认证费,公共产品反而变成收费入口。

热门赛道的集中爆发

AI不是工具,而是下一代产业基础设施,它像电网一样一旦并网,所有依赖信息与决策的行业就被重新通电,未来五到十年,这种“通电”过程将沿着原子、比特、生命、意识、空间五个维度爆发。

由此衍生的新机会不再是简单的“AI+”,而是“AI重构”——重构成本结构、重构供给半径、重构体验阈值、重构产权逻辑、重构监管哲学,最终重构人类对稀缺性的定义。

当生成式AI与机器人物理交互模型融合,机器人不再为固定任务编程,而是为“理解”编程,任何新零件只需在仿真环境里用语言描述,机器人就能自动生成抓取轨迹、力控参数、质检逻辑,这意味着“机器人即服务”可以像云计算一样按秒计费,小型工厂甚至家庭作坊都能调用远程机器人完成焊接、打磨、分拣、包装,制造业的“最小经济规模”被消解,个人品牌可以像App一样一夜爆红,原子世界出现“长尾制造”的抖音时刻。比特维度上,AI原生数据资产将取代App成为价值捕获的新单元。

传统互联网是“功能驱动”,用户用完即走,AI时代是“上下文驱动”,模型持续记忆、推理、预测,用户每一次交互都在为模型贡献稀缺训练信号,于是“个人微调模型”成为可交易资产,用户可以把多年积累的专业对话、审美偏好、决策历史封装成轻量级LoRA,授权给品牌、游戏、教育、金融场景调用,按调用量收费,实现“数据红利”的直接货币化。

同时,AI生成内容正从“像素”进化到“协议”,下一代生成式引擎不再输出图片或视频,而是直接输出可交互的“世界包”——包含几何、物理、叙事、经济规则的可运行文件,用户进入后可以继续改写剧情、改变材质、调整参数,形成“生成即平台”的新范式,游戏、影视、教育、营销、会展的边界被抹平,出现“体验即服务”运营商,它们按秒出租可沉浸、可编辑、可联网的虚拟世界,品牌方无需自建团队,只需调用API就能在24小时内上线一场沉浸式新品发布,观众不再是观众,而是携带个人模型进入的“玩家”。

生命维度上,AI让生物学从“实验科学”跃迁为“信息科学”,蛋白质、代谢通路、免疫响应被大模型压缩成可微调的连续空间,意味着药物发现不再是“大海捞针”,而是“语言生成”,研究人员只需输入疾病表型、靶点、副作用约束,模型就能在几小时内输出候选分子、合成路线、制剂配方,甚至预测临床副作用概率,由此诞生“药物即软件”公司,它们不卖化合物,而是按疗效订阅收费,患者每月支付固定费用,药效不达标自动更换下一代分子,传统药企的重资产模式被颠覆。

意识维度上,AI对话体正在演化为“数字人格”,大模型记忆、情感、价值观、叙事风格可被精细微调并持续保存,意味着“意识外包”成为合法需求,繁忙高管可以训练专属“数字分身”处理邮件、会议、社交,分身与真人具有同一法律账户,签署的电子合同有效,由此诞生“人格即服务”平台,它们提供不同级别的“人格保险”,若分身因幻觉造成损失,平台先行赔付并回滚记忆,确保人格可控;更进一步,当脑机接口读取到足够高分辨率的神经信号,真人记忆可实时同步给数字人格,出现“意识热备”服务——即使肉体遭遇意外,数字人格仍能继续决策、管理资产、陪伴家人。

AI把“位置”从地理坐标变成上下文向量,传统地图只记录经纬,AI地图同时记录场景目的、人流密度、光照、温度、气味、价格、情绪,意味着“空间计算”成为新型公用事业,任何设备进入空间即可下载上下文,自动调整功能,路灯成为计算节点,电梯成为交互屏幕,停车位成为支付入口,城市变成一台可热更新的计算机;由此诞生“空间操作系统”运营商,它们不拥有地产,只拥有场景API,品牌方按调用次数付费即可在任意实体空间弹出数字内容,线下流量像线上流量一样可竞价、可定向、可归因,商业地产的租金逻辑从“每平方米”转向“每千次上下文调用”。

最终,AI不是让某个行业起飞,而是让“信息—能量—物质—生命—意识”全栈可计算,把稀缺性从“资源有限”改写为“注意力有限”,谁能用最小 token 驾驭最大规模的原子、比特、细胞、情感、空间,谁就拥有下一个时代的发钞权,而这条发钞权赛道,才刚刚写下第一行代码。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