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萧山,杀出一只超级独角兽。
9月末,估值480亿元的微医,更新招股书,奋力冲刺港股IPO。
其创始人廖杰远,在IT圈大名鼎鼎,早年跟刘庆峰一起创办科大讯飞,同字节跳动张一鸣、美团王兴是龙岩老乡。
据披露,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微医2024年收入为55亿,号称是中国最大的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
手握1.15万家医疗机构、32万名医生资源,廖杰远的上市路,却走得坎坷。距离微医首次递表,已过去四年半时间。
其尚未盈利,2023年至2025年6月底,累计亏损38.3亿元。“健共体前期需要投入人力及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招股书解释。
这一次,微医背水一战,下决心叩开港交所大门。
盘活资源
多数互联网医疗公司靠卖药挣钱,廖杰远创立的微医不同,创收靠卖服务。
展开来说,其有两大业务板块:AI医疗服务、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其中,AI医疗服务是主引擎,2025年上半年贡献九成收入。
其挂钩的“健共体”模式,是廖杰远的创业抱负所在。
这个听上去拗口的名词,对准医疗资源结构失衡问题——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单位门可罗雀,老百姓看病“两头难”。
看病难,在于基层资源未盘活。基层如果有承接能力,老百姓就不必总跑大医院。
对症下药,“健共体”打通医疗、医保、医药,落地医保“按人头”打包付费改革,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其攻坚难度大,需要将基层医疗机构、医生、患者、卫健部门及公共医疗保险基金,四方力量连通串成体系,同时,打造标杆很重要。
2020年,微医与天津政府合作,率先推行健共体。
天津微医数智医院牵头,联动全市26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0余站点及卫生室,管理统一、责任共担。
微医控股高级副总裁、微医云平台总裁闫晋红,曾在接受《21CBR》记者专访时提到,数字健共体和其他模式不同的是,切入医药医保,进入医改链条里的深水区。
“做慢病管理、在线健康服务的很多,但没有动到医疗的核心。”闫晋红说。
天津健共体,从糖尿病开始实施基于病种的按人头付费,从过去的“价差”走向“效差”,改变生产关系。
这种按效付费模式下,费用打包给健共体,公共医疗保险基金设定一个固定年度预算,微医根据预先约定的比例,与其他参与方,分享盈余。
接近微医人士向《21CBR》表示,健共体做的,并非传统To G业务,其客户是各级医疗机构。
微医与基层医院,通过健共体服务患者,最大的支付方是医保基金。医保基金使用效率越高,基层医院与微医能获得的分成就越高。
截至6月底,天津健共体于打包付费模式下,已服务约110万名居民。
拆掉围墙
创办微医的想法,源于廖杰远一段心痛不已的经历。
他曾带着一岁半的侄儿在各大医院辗转10个月,做了两次手术后,才发现孩子被误诊。
站在医院台阶上,他想了半个小时,发现无人可找,找谁也没用,下定决心,要做医疗服务。
全无医疗背景的廖杰远,以挂号为切入口,创办微医前身“挂号网”。
他打听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有开设网上挂号服务的打算,花了半年时间游说,先拿到5%的号源,后获得所有专家号预约权限。
拿到敲门砖,扩展合作医院,他从外围深入内部。
如何拆掉医院封闭的“围墙”,廖杰远感叹,“经历过无数的歧视和挑战”。
单是靠近铜墙铁壁的医疗体系,就花了五年时间,而后创建运营互联网医院,实现线上线下诊疗一体化,微医团队也下了好一番功夫。
冲击上市,微医处在加速跑的关键阶段,作为灵魂人物,他却只能隐于幕后。
因未及时披露在易联众的持股变动等问题,2022年6月,证监会对微医控股及廖杰远分别罚款3030万元、8万元。
事件发生后,廖杰远主动辞去所有职务,承诺今后不在集团任职,并放弃投票权。
其股东身份保留,微医IPO前,廖间接持股约11.5%。
变数之下,微医设立联席董事会主席一职,制定总裁轮换制度,要求高管轮岗。
8名董事组成的董事会,包含2名执行董事,为63岁的王永才、39岁的张君,分别负责战略及投资管理、业务经营。
据官方批露,其在2022年底完成G轮融资,投后估值6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80亿元。
提速扩张
微医大部分业务,集中在天津。截至6月底,来自天津的收入比重,超过九成。
招股书中,公司透露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要将成功模式,复制到天津市内其他地区,以及国内其他主要城市,推动收入增长。
挑选地区的标准,核心是三个,有人口结构优势、医疗保险盈余稳健、家庭医生覆盖率完善。
管理层认为,能在新区域维持稳定利润率,其信心来源于四点:
复制天津模式,不做重大改动;选择跟天津有相似政策和经济特征的目标市场;在其他地区直接复用天津的盈余分配条款;用数字化手段控制质量及成本。
其正洽谈合作机会的城市,包括重庆、银川、上海等。
6月,微医与重庆沙坪坝区签约共建“数智健共体”,并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医学院达成合作,共建“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医院”。
管理层带着团队埋头深耕健共体,大模型风一来,可讲的故事更多了。
廖杰远曾说,他是“医疗里做AI最久的、AI里做医疗最久的”。早在2017年,微医就组建专门团队,探索医疗AI应用。
目前,微医为健共体配备一套AI应用程序,用于临床决策支持、处方审核、个性化健康规划以及管理监测。
从6月开始,微医团队动作频频,围绕健共体的推广,一手抓金融,一手抓AI。
其先后官宣,与农行、中信银行达成战略合作,为AI健共体加速走向全国,提前找好金融圈的“队友”,以获得全方位金融支持。
年中,又与阿里云签约,将共建医疗AI基座,联手打造临床级医疗AI解决方案,还要一起拓展城市级AI数字健共体。
微医乘势追击,期待在资本市场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