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少年到顶级硬科技投资家:唐鹏飞的跨界突围与时代共振

2025-10-14
来源:融中财经 作者:冯晓亭
投资无常形,其势如水。

2025年夏天,高鹏资本北京办公室的落地窗前,唐鹏飞指着墙上的硬科技产业地图,指尖从硅谷的创业车库滑到国内的晶圆厂,再停在AI电力基建的标注上——这幅画满红线的地图,藏着他二十余年穿梭于科技与资本之间的轨迹:从伯克利实验室里放弃博士学位的肄业生,到硅谷创业浪潮中抓住芯片机遇的开拓者;从回国破冰万兆路由器赛道的创业者,到如今掌舵百亿基金、历史管理的基金从未亏损的硬科技投资家,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他的故事里没有常被提及的“风口论”,只有对技术本质的执着、对产业周期的敬畏,以及如水流般顺势而为的智慧——遇山则绕,不因阻碍停滞;遇洼则聚,不为浅滩局限,最终奔涌向更广阔的产业蓝海。

伯克利肄业赴硅谷:

从技术深耕到赚得第一桶金

物理学出身的唐鹏飞,对“技术改变世界”的信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童年便扎了根——跟着父母翻《无线电》,用废旧零件焊万用表、组航模,手指被烙铁烫着水泡时,先摸透了“回归事物本质思考”的门道。而这,恰与马斯克奉为圭臬的“第一性原理”不谋而合:同为物理学家,对万物本质刨根问底的执着成为他们在投资和创业过程中的指路明灯。

凭借物理奥赛铜牌保送北大,再到全奖赴伯克利攻读EECS博士,他走的是旁人眼中“最优解”的路。可伯克利校园里飘着的“创业基因”,终究打乱了这份“按部就班”:车库里诞生的苹果传奇、《创业:硅谷冒险》里的热血故事,让他在某个深夜把博士论文草稿锁进抽屉,“比起在实验室写论文做实验,我更想做些能真正触碰到现实、影响世界的事”。

他的硅谷第一站,是高端超声波设备公司Acuson的DSP团队。作为公司的总体架构组,在五人小组里二十六岁的唐鹏飞是最稚嫩的“学徒”:其余四位全是公司“荣誉技术专家“(Fellow),把超声波成像芯片的信号处理模块、工业级设计细节逐个拆解,甚至会为了一个电路图的优化,陪他熬到凌晨。“那些密密麻麻集成电路版图背后的实战经验,比课堂上的理论珍贵百倍。”后来Acuson被西门子收购,其经典产品Sequoia系列至今仍在用他当年参与设计的图像处理芯片。

心中创业的火种一直燃烧着。工作之余,唐鹏飞和同学凑在家里筹建芯片公司3Intron,1997年底50万美元VC投资款到账那天,他攥着辞职申请直奔老板办公室——这次要押注的,是一颗指甲盖大小的SIM卡芯片。三人团队熬了三个月,靠着日夜连轴转的拼劲,成功做出全球首款集成硬件加密、大容量闪存及微处理器的“三合一”SIM卡。当跨国公司代表抛出150万美元收购支票时,唐鹏飞盯着样品,第一次对“技术落地的价值”有了直观的认识。

真正的“财富跃迁”,来自Siara Systems。带着快速积累的芯片设计实战经验,他成为这家初创公司最早的十几号员工,与前AMD K6系列CPU首席架构师Greg Favor和后来担任苹果公司平台架构师的Stephan Meyers并肩合作,共同研发出全球最先进的单芯片24核RISC阵列网络处理器。产品一经面市就供不应求。1999年11月,成立仅两年、不足200人的Siara被Redback Networks以43亿美元收购,手持期权的唐鹏飞,一夜触摸到千万美元级财富。

可泡沫来得快,去得更快。2000年纳斯达克崩盘,Redback股价从峰值暴跌,办公室里讨论豪宅游艇的声音渐渐消失。刚刚三十岁的唐鹏飞攥着缩水的期权证明,第一次看清“资本的双刃剑”:“那时候才明白,靠泡沫赚的钱,终会被泡沫带走。”

迷茫中,太平洋对岸的中国互联网浪潮为他点亮了新的方向——搜狐、百度、腾讯相继崛起,可网络设备的滞后成了瓶颈。一个念头在唐鹏飞心中愈发清晰:“做全世界最高端的路由器。”于是,他白天在Sand Hill Road的VC走廊里跑四处奔走,一次次听到“方向不符”、“阶段太早”的拒绝;夜里和创业伙伴反复推敲修改商业计划书。直到华平投资的合伙人点头说“这个路线可行”,那盏久候的灯,终于亮了。

归国创业:扎根港湾网络,

积淀产业与资本经验

2003年的北京,港湾网络的办公室里,一人高的万兆路由器样机立在实验室中央,机架上一个个幽蓝的LED灯不停地闪烁,这是他回国后的第一个战场。彼时他已出任港湾网络CTO兼国际业务总裁,要做的不仅是开发路由器,更希望国产设备在高端市场具备与国际巨头同台竞争的实力。

他带领团队啃下最难的“万兆核心路由器”项目:自主研发核心芯片,优化信号传输效率,最终产品与Cisco当时全球最先进的GSR 12000系列几乎同时推向市场,比华为同级别产品早18个月。当时港湾路由器成功承接长江以北的主要国际互联网网关路由器,唐鹏飞摸着设备外壳,“从核心芯片到整机,都是咱们自己研发的。能和国际巨头同台竞争并赢得订单,这份成果是对我们一路披荆斩棘最好的肯定!”。

国际市场的突破更显艰难。2005年的东京,他带着样机走进NTT Docomo的机房,面对日方工程师的“苛刻测试”:连续720小时运行、极端温度下的稳定性检测……当数据显示港湾设备性能比肩Cisco却成本低40%时,对方当场签下年度采购单。这一年,日本市场为港湾贡献2600万美元营收,占公司海外收入的七成;两年间,他从零搭建的国际团队,公司产品成功进入全球排名前十的所有电信设备厂商的供应链。

短短四年,港湾从几个人的小公司长成近2000人、年收入12亿元的企业,可唐鹏飞的思考早已超出“技术”:他操刀收购光传输设备公司钧天科技,补全产业链;牵头数次上市筹备,摸清资本运作逻辑;与国际巨头成立合资公司,看懂“产业+资本”的协同效应。“那时候深刻体会到,好的技术需要资本推一把,才能走得更远。”

2006年,港湾被华为以1.7亿美元收购,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唐鹏飞望着楼下的车流,思绪沉淀中,一个新方向愈发清晰:“比起继续扎在科技产业里做创业者,更想当资本与科技的‘桥梁’,用我的经验,帮更多科技公司打通从技术落地到市场破局的关键链路,在行业竞争中发展壮大。”

跨界转型投资:

从赛富历练到创立高鹏资本

带着“用资本放大技术价值”的念头,唐鹏飞叩响了资本市场的大门——加入顶尖投资机构赛富投资,成了他转型的“第一站”。

刚进赛富时,创始合伙人阎焱的一句话让他印象深刻:“在美国,成为合格的合伙人需要10年+亏损1亿美元(非净亏损)的学费;在中国,是10年+亏损1亿元人民币(非净亏损)的学费。”那时候他还不懂,直到亲手操盘一系列项目才深切体悟到这个成为合格投资人的“进阶关卡”:他曾投资全球第二大草甘膦企业乐山福华、亚洲最大钾矿公司之一亚钾国际等成功案例,也经历了创新药、太阳能材料等项目颗粒无收的挫折。“在赛富的办公室里,我把成功案例和失败项目的报告叠在一起,才懂阎焱说的‘学费’,投资不仅是选赛道,更重要的是看清赛道里的坑。”

2010年后,中国投资圈进入“战国时代”,唐鹏飞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长板”:“我的优势不是跟风追热点,是前瞻性地看懂技术和产业、会运营、能做并购。”2011年起,他先后出任汉鼎亚太合伙人、正大金控投资总裁,在超大型交易里锤炼能力——10亿美元投资伊藤忠,他牵头做产业协同分析;800亿港币投资中信集团,他负责梳理资本路径。“那些千亿级的交易,教会我‘全局观’:投资不是看单个项目,是看整个产业的布局。”

2014年底,一切准备就绪。唐鹏飞与四位合伙人在星巴克的咖啡桌上,签下高鹏资本的成立文件;随即携手华泰证券,发起首只10亿元的华泰瑞麟TMT基金。当他带着团队推动奇虎360私有化前期工作,又签下小i机器人的投资协议时,高鹏资本的“科技投资版图”,落下第一笔。

以并购为核:高鹏资本

深耕科技,构建产业投资生态

“并购,是刻在高鹏资本骨子里的基因。”2014年高鹏资本成立大会上,唐鹏飞面向团队郑重说道。硬科技领域特有的“高技术壁垒、长回报周期”的特性,让他早早笃定“控股型并购+深度赋能”,才是最能释放团队产业经验、管理能力与资源优势的投资路径。他进一步拆解这一策略的核心价值:“我们懂技术,能洞察产业趋势、提前锁定布局机会;会运营,能推动项目从蓝图落地为实景;有资源,能为产品打通市场通路。这三者叠加,就是高鹏资本不可复制的护城河。”

十年间,唐鹏飞带领高鹏资本用超百亿资金、三十余个项目,验证了这个投资策略的生命力。

在半导体领域,19亿元收购泰凌微电子,用5倍杠杆撬动交易,2023年泰凌微登陆科创板,市值超120亿元;收购印度时钟芯片公司Aura Semiconductor,收购仅短短两年后,Aura年营收突破4亿元、净利润实现2亿元,2023年和2025年把部分IP授权给美国MEMS龙头SiTime Corporation和美国功率半导体巨头Onsemi,分别拿下2.7亿美元和1.44亿美元的授权费。

在AI领域,拆分沃尔沃自动驾驶部门,成立国内独立运营公司福瑞泰克,推动其技术在中国市场落地;如今福瑞泰克已成为中国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领域的头部企业,并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驾驶方案提供商之一,目前已进入港股IPO申报流程。

在中后期成长项目里,投资全球氮化镓龙头英诺赛科、国内自动驾驶芯片领军者地平线、国内无线充电芯片头部企业易冲科技、特种工艺半导体晶圆代工厂中芯宁波、国内高端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企业陛通半导体等,构建起从芯片设计到芯片制造的完整生态链。

高鹏的角色远不止“财务投资者”。为助力奥拉半导体叩开中国市场大门,唐鹏飞不仅引荐伯克利实验室的同窗担任公司联席CEO,更凭借产业资源为企业牵线国内超大型客户,打通关键合作链路;在泰凌微的发展过程中,持续为公司筛选和评估全球范围内的潜在并购机会,推动公司通过战略性并购不断扩大技术布局和全球市场影响力。2024年A股IPO暂停,他推动易冲半导体与晶丰明源、宁波奥拉与双成药业等并购重组,当一级市场陷入退出焦虑时,高鹏却用多元路径交出项目退出的答卷。

唐鹏飞最欣慰的,是从2014年高鹏资本创立时就一路相伴的核心团队,至今仍与他并肩同行,这份跨越十余年的信任,正源于他对“长期主义”的极致笃定与始终坚守。第一个十年,他完成从深耕芯片设计、路由器研发的技术创业者,到能精准洞察产业周期、洞悉资本逻辑的专业投资人;第二个十年,他带领团队将高鹏资本从零起步,一步步打造成中国投资界备受瞩目的“精品投资机构”:深耕产业核心价值,凭精准的控股型并购与穿透式投后赋能,在行业里树立起独树一帜的标杆。

“不亏钱”的投资哲学:

以产业洞察守本金,凭长期学习穿周期

“投资最重要的不是赚钱,是先做到不亏损。”每次投决会上,唐鹏飞都会把这句话放在开头。这不是保守,是二十余年资本浪潮里沉淀的生存哲学:“若连本金都守不住,所有关于收益的想象都是空中楼阁。”

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高鹏资本成立十一年来,管理的基金从未让投资人亏损。过去几年,市场像坐过山车:一级市场曾陷“退出无门”,半导体行业经受过库存周期和贸易战的双重震荡,但无论潮起潮落,高鹏资本旗下基金始终未让任何一位LP的本金蒙受损失。

这份“零亏损”成绩单,早已超越单纯的财务数字意义,是核心团队对于“风险控制”硬核能力的印证。而这种对风险的敬畏,早已贯穿于唐鹏飞的每一次决策。

“不亏钱”的底气,则更多来自他对产业本质的深度理解。

在他看来,对产业的精准预判,正是穿越周期的密码。2015年,他带着团队远赴硅谷顶尖实验室调研,因为相信“深度学习将掀起AI革命”;预测到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趋势,他果断前瞻布局了这个万亿级硬科技黄金赛道。如今,他又在电力基础设施等AI支撑领域前提布局:“AI对人类的意义不亚于工业革命,唯有提前站好赛道,才不会被时代浪潮甩在身后”

这份“预判力”,来自他从未停下的“学习”。唐鹏飞始终坚持每天阅读3~4个小时以上。这份对“认知更新”的坚持,既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早已内化为团队的共识。在他眼中,终身学习从不是可选的“习惯”,而是每一位投资人扎根产业、穿透周期的基本修养。

高鹏资本在硬科技投资与收购兼并领域持续深耕,凭借对产业趋势的精准研判、对并购交易的成熟操盘能力,成长为中国硬科技投资赛道的标杆力量,收获多项行业权威奖项:不仅斩获“2024年度中国最佳并购投资机构TOP10”、“2024年度中国最佳科技私募股权投资机构TOP50”,印证机构层面的综合实力;还将“2025年度最佳控股价值重构(buyout)投资人TOP5”、“2024年度中国最佳并购投资人物TOP10”、“2024年度科技先锋投资人TOP10”收入囊中,彰显唐鹏飞作为团队核心的专业能力;进入2025年,其在垂直领域的深耕与全球化视野进一步得到肯定,先后获评“2025年度中国集成电路与半导体领域卓越投资机构”、“2025年度最佳跨境投资版图构建机构TOP20”,成功跻身硬科技并购领域的顶流阵营。

而今,站在高鹏资本第二个十年的起点,唐鹏飞望着办公室墙上的产业地图,指尖再次划过那些熟悉的坐标:从伯克利校园里熬夜修改芯片电路图的实验室,到港湾网络里堆满万兆路由器样机的机房;从赛富投资时铺满项目报告的投决会桌,到高鹏资本里反复推敲并购细节的谈判室。那些他走过的路、做过的选择,终究汇成“水流”的方向:顺着产业本质走,跟着时代脉搏动,终会奔涌向更广阔的蓝海。

这就是唐鹏飞的 “投资之道”—— 无常形,却有势;如水,却致远。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