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阳光电源股价暴跌8%。
我国稀土管制落地后,叠加特朗普加征关税,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再遇美国地区性银行暴雷引发信贷担忧,美股应声大跌,A股也受前期大涨技术面承压与外部情绪传导影响,从大涨转向走弱,超4700只个股在昨日下跌,大盘全绿。
在此背景下,“冬炒煤”行情升温,煤炭行业逆势走高;与之相对,光电板块随“夏炒电”退潮进入回调,其中的一只个股“阳光电源”虽股价下跌,却依旧维持在145元以上。
短短三个月的盛夏,“新能源老兵”阳光电源的股价翻了一倍,从70元左右一路飙到169元,市值超3000亿。就在8月,它还正式宣布了“A+H”赴港上市计划。
消息一出,二级市场沸腾——有人感叹“光伏寒冬,它独自春天”,有人惊呼“阳光电源超越了特斯拉!”
这家出身合肥的公司,刚刚在储能系统出货量上以18%的市占率反超特斯拉,拿下全球第一。加上此前蝉联的“逆变器全球第一”,阳光电源成为了全球唯一同时夺得光伏与储能双冠的企业。
阳光电源的背后站着它的创始人曹仁贤,一位从讲台走下来的大学教师,现在还兼任母校合肥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一职。
1997年,他辞去全职的教职工作,用8万元创办了阳光电源;28年后,他的个人身家达849亿元。
光伏行业的三次寒冬,阳光电源都挺了过去。
2012年,欧洲削减补贴、欧美“双反”,行业哀鸿遍野;2018年,贸易战“双反”重击出口,叠加513新政;2024年,硅料崩盘、同行亏损严重。
如今,它要在港股再起征程。有人说阳光电源是中国的特斯拉,但曹仁贤更想做的,是一个能穿越周期的中国样本。
1997年,中国的光伏产业还没成气候,新能源是个很少人能看懂的词。
29岁的教师曹仁贤离开合肥工业大学的讲台,只带着8万元启动资金、找亲人朋友借的50万元和几篇逆变器论文,租下两间平房开始创业。
在家人和朋友看来,他放弃了稳定的高校教职工作,投入了充满不确定性的商海,是在孤注一掷“豪赌”。然而曹仁贤坚信新能源前景广阔,这位当年的理工男教师选择知难而进。
创业初期,他靠卖传统电源维持公司运转。转机在2003年悄然来临,他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实现上海光伏电站并网发电,一举打破了国际巨头在该领域的垄断。
2004年,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砍掉所有传统业务,包括公司赖以糊口的UPS等,孤注一掷押宝新能源设备。
此后十年,他几乎踩准了每一个时代的拐点。
2005年,他前瞻性地启动大功率储能变流器的研发,布局从逆变器、电池到系统集成的储能全链技术;
2008年,北京奥运“鸟巢”光伏项目使用了阳光电源的逆变器,品牌首次出圈;
2011年,阳光电源在A股上市,成为了国内新能源电源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
2021年,阳光电源以47GW逆变器出货量登顶全球第一;
2025年,储能系统市占率达到18%,再度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榜首。
28年弹指一挥间,昔日不起眼的小厂蜕变为市值超3000亿元的“光伏一哥”。
截至2025年9月,曹仁贤持有的阳光电源股权价值高达849亿元,相当于当年8万元启动资金增长了逾百万倍,连续5年蝉联安徽首富。
这家“光伏一哥”即将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新舞台。
2025年8月25日,阳光电源正式公告,拟在港交所主板发行H股,实现A+H两地上市。
这是一次“周期逆行”。
之所以说现在是光伏寒冬,是因为行业陷入了“产能太多、卖不动、不赚钱”的死循环。
前几年光伏前景被看好,很多企业跟风扩产,目前全球能造的光伏组件等产品,是实际需求的两倍多。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就只能互相压价抢订单,部分组件价格跌到比生产成本还低,变成“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加上欧美等海外市场设了贸易壁垒,出口变难,国内政策调整又让需求暂时降温,行业里不管是龙头还是中小企业,大多陷入亏损,甚至有约50家企业破产清算。
在大多数新能源企业被光伏寒冬拖入泥潭的当下,阳光电源的财务数据却漂亮得惊人。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上半年营收规模达435.33亿元,同比增长40.34%;净利润77.35亿元,较上年同期提升55.97%,整体毛利率稳定于34%左右。
不过亮眼业绩背后,公司也背负着扩张带来的负债压力——同期负债总额突破700亿元,主要源于全球产能扩建、海外基地建设及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这一负债规模虽较2024年末增长约15%,但相较于1220亿元以上的总资产及强劲的现金流,资产负债率维持在62%的合理区间。阳光电源股价自2025年6月起一路攀升,三个月内涨幅超过100%。
对比之下,行业里的其他名字——晶澳、隆基、天合、东方日升——在同一时期利润大多腰斩。硅料、组件、电池环节的价格战,几乎让整个产业链陷入“卷到地心”的尴尬。而阳光电源,却凭借储能与光伏主业的双轮驱动,叠加风电、氢能等多赛道布局,成功抹平了周期冲击。
阳光电源能稳坐“光伏一哥”,核心靠的是它做了很多年的光伏逆变器——简单来说,这是光伏系统里“把太阳能转化成能用的电”的关键设备。
2024年起,全球每卖4台光伏逆变器,就有1台是阳光电源的;不管是家里装的小型光伏、企业厂房的光伏,还是地面的大型光伏电站,都能用它的产品。今年上半年光靠这个业务,阳光电源就赚了150多亿,占总营收的三成以上。
此外,储能业务如今已成为阳光电源新的利润引擎。根据InfoLink数据,2025年上半年,阳光电源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市占率达18%,以微弱优势超越特斯拉,成为新的全球冠军。这一赛道的崛起,是曹仁贤在八年前就埋下的伏笔——2017年,他便提前布局储能系统研发,如今终于迎来收获期。
阳光电源的风电设备也在快速成长——能给15MW以上的陆上大风车、30MW级的海上大风车(差不多是目前最大规模的风机)配关键设备,就算电网条件差,或者在远海建风电场,它的设备也能稳定工作,技术走在行业前列。
更有远见的是它还在布局氢能。阳光电源拥有两种主流的制氢技术,2024年就能生产足够制30万吨“绿氢”(用清洁能源制的氢,更环保)的设备;它还建了7个以上绿氢相关项目,既做制氢设备,又自己搞氢相关的项目。
另外,它还投资建设风电场、光伏电站(已经建了超4700万千瓦,差不多能抵40多个大型电站的规模),也做水上光伏、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控制设备和充电桩,把“发电、储电、送电、用电”的环节打通了。
在光伏、储能、风电、氢能及新能源投资(含电控设备、充电桩)五条新能源主赛道的全面铺排,让阳光电源在单一环节波动中具备极强的抗风险能力:2025年上半年,光伏业务仍贡献51.7%的营收,储能占比40.9%,其他业务同比增长85.96%,形成“主业稳固、新增长极爆发”的健康结构。
资本市场很快给出了回应。自6月以来,阳光电源股价一路狂飙,从70元涨至140元,市值超3000亿元,成为了合肥资本圈最亮眼的明星股。
近期,阳光电源股价出现短期调整,单日跌幅达8%,背后有着多重阶段性因素。
个股层面,H股发行计划(拟发行不超过总股本5%)引发了短期资金对“股本稀释”的担忧,成为直接催化因素;技术层面,6月至9月股价翻倍后,阳光电源本身就存在超买调整需求。叠加10月锂电池出口管制政策发布带来的能源板块情绪扰动,以及美股大跌、大盘全绿的市场环境,多重因素放大了跌幅。
尽管短期科技股因估值过高、资金拥挤出现回调,但机构普遍认为牛市格局未改。
一方面,工信部将储能列为重点方向,“沙戈荒”基地建设、风电增值税即征即退等政策持续释放红利,强化新能源的长期确定性;
另一方面,市场动力已转向“产业升级+资金重构”,光伏、储能等硬科技板块的盈利增速(阳光电源上半年净利润增56%),已经成为支撑行情的核心锚点。申万宏源等机构判断,牛市或延续至2026年,短期回调更像是“慢牛休整”。
港股IPO,是阳光电源的全球化进阶之路。公司管理层表示,募资将主要用于扩建海外产能、研发新一代储能产品以及补充运营资金。阳光电源目前已在全球布局超20家分支机构、60多个代表处,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欧洲、中东、东南亚、拉美,几乎都有它的身影。
在行业哀叹“内卷”的2025年,阳光电源却在“出海”。光伏的下半场,或许属于那些不只做光伏的公司。
作为工科教授出身的创业者,曹仁贤自创业伊始就将“研发立企”写入阳光电源的基因。
巨额且持续的研发投入,是阳光电源技术制胜的不二法门。创业28年来,阳光电源的研发投入一直在增长——2008年研发费用1400万元;2020年已达8亿元;2024年飙升至31.6亿元;2025年上半年,仅半年就投入20.37亿元用于研发,同比增长37%。
目前,公司拥有超6500名研发人员,累计申请专利超1万件,其中专利发明超5500件。这意味着,阳光电源几乎把自己变成了一家“科研工厂”。
曹仁贤还构建了独特的“产学研共生”模式,推动公司与母校合肥工大等高校深度合作,累计完成产学研横向课题100余项。阳光电源累计承接了20多项国家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牵头制定多项行业国家标准。
在产品端,阳光电源的“差异化战略”同样清晰。当同行拼价格、拼电芯产能时,它选择做系统集成、智能运维、构网型储能等高门槛领域。
阳光电源的PowerTitan液冷储能系统、PowerStack一体化方案,都成为了行业标杆产品。其逆变器转换效率已达99%,储能能量密度行业领先。
更重要的是,阳光电源没有复制特斯拉那套“全产业链自造”的模式。
它选择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合作,采取“轻资产+集成化”路径。这种模式,让阳光电源在成本控制上更灵活,同时毛利率依然能保持在40%左右。当特斯拉被电芯产能掣肘、毛利率承压时,阳光电源已经能自由切换供应商,打赢每一次供需博弈。
靠着光伏与储能,逆变器与系统集成,阳光电源打造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护城河。它既是制造企业,又是能源科技公司。
在高筑的行业门槛面前,它不是跑得快,而是活得稳。
回顾过去28年,阳光电源闯过了数次决定生死的行业“寒冬”。
2012年,全球光伏产能过剩,欧洲削减补贴叠加“双反”冲击,超半数企业亏损倒闭。而阳光电源靠自主技术突破,用更高可靠性的逆变器打开国内大型地面电站市场,稳稳站住脚跟;
2018年,“531新政”骤减光伏补贴导致国内需求腰斩,欧盟“双反”与贸易战筑起出海壁垒,它早一步布局全球,在东南亚、印度建起生产供应链,部分规避了关税冲击,保持海外业务稳定;
2024年,光伏行业再遇产能过剩周期,硅料、电池片价格大跌,不少同行业绩腰斩,阳光电源却因早年押注的储能业务迎来爆发,储能板块利润井喷,成功补上了光伏设备的盈利缺口。
阳光电源的崛起,折射出了中国光伏与储能产业的全球“逆袭”。
在“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长期政策支撑下,过去十年中国光伏制造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上游硅料到下游组件,全球80%的产能来自中国;逆变器领域,阳光电源、华为、锦浪、固德威等形成集团优势;储能系统前十大厂商中,中国企业更是占据八席。
与此同时,全球新能源竞赛已进入新阶段。
中美呈现“双雄并立”态势——中国靠完整产业链和成本优势主导全球光伏供应,阳光电源、华为稳坐逆变器头部,宁德时代、比亚迪垄断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核心市场;美国则在技术与商业模式上领跑,特斯拉依托电动车生态扩张储能版图,Powerwall和Megapack系列家喻户晓,Enphase凭微型逆变器技术占据北美户用光伏半壁江山,还在推进储能一体化方案。
除了中美,其他地区也在加速布局。欧洲虽缺少超级企业,但通过政策扶持打造本土供应链,涌现出挪威Freyr、德国Sonnen等新锐储能厂商;中东产油国则用巨额项目撬动市场,比如今年沙特12.5GWh储能项目被比亚迪拿下,阿联酋19GWh项目落子宁德时代。不过对中国企业来说,价格仍是关键——若无法掌控电池等核心成本,在价格敏感的市场仍会面临不小的挑战。
而阳光电源的竞争力,远不止“性价比”,更在于强适配的工程化能力——它能为巴西高湿高盐雾的沿海地区定制方案,也能让设备在中东60℃沙漠里稳定运行。目前其海外已布局50GW逆变器产能,2024年海外产能占比超40%,覆盖100多个国家;2024年,它的储能业务发货量更是同比激增166%,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储能系统商。
可以预期,阳光电源登陆港股后,将吸引更多国际长期资金的关注。在ESG投资热潮下,兼具高成长、可持续属性的“光储双冠”企业,本就易获估值溢价;再加上“逆袭特斯拉”的行业故事,以及储能全球市占率第一的实打实业绩背书,阳光电源大概率会成为机构投资者的重点追捧对象。
如果说比亚迪代表中国制造的量产能力,宁德时代代表能源产业的资本效率,那么阳光电源,则是中国科技企业长期主义的代表之一。
过去28年,阳光电源经历了三轮行业“寒冬”,但它都活了下来。
从8万元到849亿元,从两间平房到全球第一,阳光电源用事实证明:技术创新不是赌注,而是护身符;稳健增长不是保守,而是底牌。
当光伏行业还在苦熬周期时,阳光电源已经悄然完成从“光伏设备商”到“多能互补能源科技平台”的产业跨越。
赴港上市,是它全球征途的新起点。
或许十年后,当资本回溯这场新能源浪潮,阳光电源的故事,将载入中国企业穿越周期的教科书。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