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国产GPU四小龙”之一的沐曦股份成功过会,这也意味着这家估值高达210亿元的GPU独角兽企业将登陆科创板。
事实上,在过会之前,市场对沐曦的大考成功就已抱有板上钉钉的想法。
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些体感灵敏的投资人们突击入场,试图在这场沐曦的资本盛宴中分一杯羹。根据招股书,沐曦股份在申报IPO前的12个月里新增了近百位股东,仅今年2月、3月就新增超80个股东。
二级市场上的反应也尤为明显,当沐曦即将上会的消息刚刚传出就瞬间点燃多只沐曦概念股的行情。其中,淳中科技年内涨幅狂飙174.2%一骑绝尘,科华数据涨超114%紧随其后,光线传媒、优刻得等也集体躁动。
千呼万唤始出来,似乎沐曦的过会成功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情。
一方面是因为政策上,科创板支持未盈利的科技型公司上市,另一方面沐曦股份也确实头戴光环。
据招股说明书披露,该公司专注于通用GPU芯片研发,在AI芯片这一被国际厂商长期主导的细分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公司产品性能达到了国际上同类型主流高端处理器的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沐曦股份也是国内少数几家全面系统掌握了通用GPU架构、GPU IP、先进制程GPU芯片及其基础系统软件研发、设计和量产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
但盈利难题也摆在台前。成立不到五年的时间里,沐曦已经在研发上烧掉24亿资金,累计亏损达到32亿。高额投入、成本压顶,借助科创板的充足弹药翻盘似乎是沐曦的必经之路。
当下的资本市场,企业想要成功,必备的能力是讲故事。尤其是在GPU等一众科技赛道,故事都讲不好就很难拿到钱。这其中,有些企业讲的故事的弯道超车,也有的是国产替代,而沐曦正是后者。
沐曦的故事与摩尔线程创始人张建中从英伟达出走创业的剧本惊人相似。只不过,沐曦的创始人陈维良是从AMD中走出。
这位地道的中国技术专家,在创办沐曦之前,已在AMD积累了近十五年的职业生涯。作为全球半导体领域能与英特尔、英伟达直接竞争的少数企业之一,AMD不仅技术底蕴深厚,更是业界唯一能同时提供高性能CPU与GPU的厂商,其行业地位无可争议。
在AMD的十五年里,他从一名核心技术成员逐步晋升,最终担任GPU SoC设计的高级总监。由他主导开发的多个重要高性能GPU产品,在业内影响深远。特别是在被视为“AMD关键转折点”的RDNA架构,以及具有颠覆性意义的CDNA架构中,他都刻下了不可磨灭的技术印记。
2020年,故事迎来重要转折。正值中国算力产业面临“卡脖子”困境之际,陈维良带领一批核心技术人员从AMD走出,组建起一支被誉为顶尖的华人GPU精英团队。
他顺走了AMD全球首位华人女科学家彭莉和AMD大中华区第一位科学家杨建,就这样他们组成了“沐曦铁三角”。三人共同组建公司后,又挖走了不少AMD的工程师,组成了“AMD中国分部”。这支拥有深厚技术背景的创始团队,平均拥有近20年高性能GPU产品端到端研发经验,曾主导过十多款世界主流高性能GPU产品研发及量产。
这阵容,与其说是创业,不如说是把AMD的技术家底打包了一半,平移到了中国。
创业之初,沐曦就确立了明确的技术目标——致力于自主研发全栈高性能GPU芯片及计算平台。
在算力成为数字经济“硬通货”的背景下,通用GPU芯片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沐曦股份高级副总裁孙国梁对此深有体会:“这场算力争夺战,不仅事关人工智能产业链的稳定,更是推动整个产业技术进步与未来发展的核心基石。”
正是带着这样的初心,沐曦从成立伊始就聚焦GPU领域的突破难题,从硬件和软件两个维度发力,着力攻克算力核心技术,构建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算力基础设施。
在技术储备方面,沐曦股份深度掌控GPU IP(含指令集、微架构)、GPU SoC、高速互连、GPU软件等核心技术,成功突破高性能GPU的技术瓶颈。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已拥有境内授权专利255项,其中发明专利245项。并且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更是斩获“‘中国芯’2023年度重大创新突破产品奖”等多项行业权威奖项。
目前,沐曦构建了覆盖人工智能计算、通用计算、图形渲染三大领域的可持续产品矩阵。已推出的产品包括用于智算推理的曦思N系列、用于训推一体与通用计算的曦云C系列,以及正在研发的用于图形渲染的曦彩G系列。这些产品基于自主GPU IP与统一架构,在通用性、单卡/集群性能、生态兼容性上保持国内领先,既满足当下AI训练推理、通用计算需求,也为未来图形渲染等新场景预留技术接口。
值得一提的是,沐曦近期在南京发布的曦云C600芯片,实现了IP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全流程国内生产。
这款完全本土化的芯片,集成了大容量存储与多种精度混合算力,并支持MetaXLink超节点扩展技术,在硬件性能和软件兼容上完全满足下一代生成式AI的训练和推理需求。目前,沐曦股份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国产千卡集群,已完成多个大模型全参数训练,证实国产算力已具备大模型预训练能力。
虽然技术实力出色,国产替代的故事也讲的很好,但盈利难题仍是个致命伤。
2020年至2024年,沐曦累计录得净亏损分别为7.77亿元、8.71亿元与14.09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再亏2.33亿元,三年多时间里总亏损规模已接近32亿元。
尽管亏损持续,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却十分可观。对应报告期内的研发支出分别为6.48亿元、6.99亿元、9.00亿元及2.1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151857.63%、1317.63%、121.24%和68.01%。
得益于近年密集的多轮融资,沐曦目前仍保持较为充裕的现金储备。据企查查信息,公司在2020年11月成立之初,就获得了和利资本与泰达科投参与的天使轮投资。
随后的2021年1月至8月,沐曦接连完成Pre-A轮、Pre-A+轮及A轮融资。其中A轮融资规模达10亿元,由国调基金与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联合领投,老股东和利资本、红杉中国、光速光合等继续加持,国创中鼎、智慧互联产业基金、上海科创基金、联想创投、招商局资本、复星锐正、东方富海等机构也参与跟投。
2022年至2024年间,公司又陆续完成Pre-B轮及B轮融资,吸引了混沌投资葛卫东、央视融媒体产业投资基金领投,上海国盛资本、中鑫资本、建银科创、和暄资本、普超资本等机构加入。
2025年3月,沐曦完成Pre-IPO轮融资,标志着其上市前融资布局基本完成。根据招股书(上会稿)披露,公司最近一次外部股权融资的投后估值已达210.71亿元。
成立五年来,沐曦累计完成约八轮融资,募集资金规模达数十亿元,为业务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股权结构方面,混沌投资及葛卫东合计持股7.48%,“经纬系”旗下六家关联公司共持有5.13%股权,二者已成为除实际控制人陈维良之外最主要的股东。
粗略估算,葛卫东对沐曦投入约8亿元,对应持股比例7.48%。若以最新估值210亿元计算,葛卫东持股市值已达约15.7亿元,接近翻倍。若沐曦未来成功上市,并在国产GPU概念热度推动下实现价值重估,葛卫东的投资回报有望进一步攀升。
目前沐曦背后已聚集了庞大的股东阵营,共有124名股东。其中持股比例低于5%的投资方多达113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股东中绝大多数为近期“突击入股”。据招股书披露,自2024年8月至2025年3月,共有99名(或人次)股东通过增资或受让股权方式入股,涉及第五至第七次增资,以及第二至第八次股权转让。仅2025年2月至3月,就新增超过80名股东。
或许是看到了沐曦的巨大潜力,所以这些股东突击加入,试图在沐曦成功IPO后获得一份可观的回报。这也意味着,沐曦如若成功IPO,必然会是一场新的资本盛宴。
沐曦股份在科创板的成功过会,并非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国产GPU领域集体冲锋的一个缩影。
在“国产GPU四小龙”的阵营中,其他三位成员——摩尔线程、燧原科技和壁仞科技也早已在IPO的道路上衔枚疾进。这批诞生于2020年前后的中国GPU企业,正集体从一级市场的融资狂欢,迈向二级市场的公开检验,共同回应着“国产替代”时代命题下的算力需求。
在这场冲刺中,摩尔线程已经抢先一个身位。早在2025年9月26日,摩尔线程就已经率先过会,不仅拿下了“国产GPU第一股”的桂冠,还凭借80亿元的募资计划,成为科创板今年在审规模最大的IPO项目。
从受理到过会,摩尔线程仅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其速度之快凸显了监管层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
而“四小龙”中的另外两家——燧原科技和壁仞科技,目前正处在上市辅导阶段。燧原科技的辅导机构为中金公司,壁仞科技则选择了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联合护航。这两家企业的IPO进程虽稍慢半拍,但凭借各自在通用GPU和专用AI芯片领域的长期积累,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向科创板发起最后冲刺。
资本永远是产业发展最敏锐的风向标。在国产GPU这轮集体冲刺中,头部券商成为了最大的助力者。据统计,今年以来,中信证券、国泰海通、华泰联合、中信建投、中金公司等头部券商新增IPO辅导备案企业的数量明显多于行业均值。其中,华泰联合担任沐曦股份的保荐机构,中信证券护航摩尔线程,中金公司负责燧原科技,国泰海通则承接了壁仞科技的上市辅导。这些头部券商不仅能够获得可观的承销保荐费收入,还能通过科创板特有的跟投机制,分享企业上市后的成长红利。
这股国产GPU上市热潮的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
从政策层面看,科创板对未盈利科技企业的包容度显著提升,此前仅适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第五套上市标准”已扩展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从市场环境看,互联网大厂算力投入的激增为国产GPU提供了广阔的落地场景。
据IDC数据,2024年国内加速计算服务器市场规模达221亿美元,其中GPU服务器占比69%;到2029年,这一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千亿美元。
然而,国产GPU企业的突围之路依然布满荆棘。技术层面,虽然部分国产AI芯片在特定场景下的核心指标已比肩国际主流产品,但要在全功能、全场景下与国际巨头全面抗衡,仍有不小差距。
商业模式上,国产GPU企业普遍面临“高投入、长周期”的挑战。沐曦报告期内累计亏损超过32亿元,摩尔线程三年半累计亏损接近50亿元,这些数字揭示了芯片研发的烧钱本质。
中国需要的不是单一的“英伟达”,而是一个多元化、差异化的GPU产业生态。从摩尔线程的全功能GPU,到沐曦的聚焦GPGPU,再到燧原科技和壁仞科技的专注细分,每条技术路线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市场空间。
随着“四小龙”相继登陆资本市场,国产GPU产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获得资本输血的企业,有望加快技术迭代和生态建设;而那些未能及时跟上步伐的企业,则可能在这一轮激烈竞争中逐渐掉队。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GPU企业的集体冲锋,正在逐步打破海外垄断的市场格局,为全球算力市场提供更多的“中国选择”。这场由中国创新力量发起的芯片突围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IPO后资本市场提供的充足弹药仅是入场票,更重要的是谁能真正跨越从“流片成功”到“生态构建”的死亡之谷。中国GPU的崛起不在敲锣上市的钟声里,而是在牢固护城河的构建中。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