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李东生掷百亿又豪赌,LGD中国面板业务基本清零

2025-10-29
来源:亿欧网 作者:王圆磊
一步“险棋”

李东生还会马失前蹄吗?

早在21年前,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曾力排众议,推动TCL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但终因战略误判,致使TCL陷入长达两年的困境。李东生一把豪赌,TCL亏掉超20亿元。

2007年,《福布斯》中文版评选中国最差老板时,特意为李东生“预留”了一个席位。

时间线来到今天,历史仿佛又要重演?

近日TCL科技公告,通过子公司TCL华星(TCL旗下专注于半导体显示领域的创新企业)收购LGDisplayCo.,Ltd.及其关联方持有的乐金显示(中国)有限公司(LGDCA)80%股权、乐金显示(广州)有限公司(LGDGZ)100%股权,并已完成名称与股权变更。

连同此前TCL华星通过广州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以公开摘牌受让广州高新区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LGDCA 20%股权,交易金额为26.15亿元人民币。

至此,“折腾”一年之久的交易尘埃落定,TCL科技累计耗费超136亿元巨资,成为近期显示产业规模最大的一笔并购案。

而就在半年前,TCL科技还披露,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深圳市重大产业发展一期基金有限公司持有的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21.5311%股权(TCL科技旗下专注于显示器件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并成功通过了深交所审核,交易金额达115.62亿元,其中现金对价为72.03亿元。

在短短一年间,TCL科技盘下两个百亿级项目,动作之大引发行业关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华星半导体主营大尺寸TFT-LCD显示器件,而LGDCA为8.5代大型LCD液晶面板厂,LGDGZ则是液晶显示模组工厂。

业内多认为,LCD已是“上一代技术”,以此来看TCL科技的操作似乎与主流趋势背道而驰。

更关键的是,在李东生出手“买买买”的背后,TCL科技尚且面临着较大的业绩压力。2024年,净利润已同比大幅下滑。

吃下百亿项目,继续加码LCD

面板有重资产属性,从行业来看,并购是常有的事。

近几年,TCL科技一直在频繁出手。

2020年收购苏州三星液晶及模组工厂。同年,TCL华星以300亿日元(约20亿元人民币)战略入股JOLED(日本面板厂商)。年底又拟通过全资子公司TCL科技投资收购TCL实业(香港)持有的茂佳国际(主营电视机、显示器等智能终端)100%的股权。

与这几笔并购相比,此次两笔交易规模更大,均为百亿级项目,此外也均与LCD相关。

16年前,国家提出要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以面板生产为重点,积极完善新型显示产业体系。政策一出,全球面板巨头蜂拥而至。最终LG Display击败三星、夏普、友达等厂商,在广州成功投建面板生产线。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8.5代液晶面板厂,LGDCA拥有包括IPS在内的多项关键显示技术,主营电视及商显大尺寸液晶面板产品,设计月产能为180千片大板;LGDGZ为模组工厂,主要产品为液晶显示模组,设计月产能为230万台。

随着TCL华星并购落地,也意味着LGD在中国液晶面板业务已基本清零。

与之对比,深圳华星半导体依托全球最高世代显示面板生产线,t6和t7工厂保持高效运营,在大尺寸、超高清等高端显示产品领域优势明显。

很明显,TCL科技想要进一步巩固在大尺寸面板领域的行业地位。

比如收购LGDCA后,TCL华星通过整合LGDCA的IPS产能和技术,可进一步满足市场对于宽视角、色彩准确度的需求,构建覆盖HVA、HFS、IPS的全场景技术矩阵。

TCL科技在公告中表示,大尺寸化驱动面积需求稳步增长,以电视面板为代表的主流产品价格回升,深圳华星半导体产品持续高端化,经营回报有望不断改善。

这也符合李东生的想法。

2024年11月,李东生在一档节目中曾表示,“我们认为目前还没有哪样技术在大屏幕显示方面能够取代LCD(液晶显示)的。目前我们还看不到有什么新的大屏幕技术,有这种高的性价比和竞争力。”

并且李东生认为,液晶显示在高端产品方面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高,将来LCD(液晶显示)在大屏幕显示方面会成为主流,通过Mini LED或者其他新技术创新,LCD的产品生命周期会更长,并且竞争力也会更强。

但问题是,尽管大尺寸产品增速较快,但中小尺寸的地位在短期内仍难以动摇,且新兴显示技术渗透率不断提升,在商业应用上已崭露头角。

新兴技术涌现,LCD还能打多久?

LCD与LED、OLED等均为主流显示技术,核心区别就在于发光原理、结构设计和性能特性上。

LCD液晶本身并不发光,屏幕下层设置有背光模组,液晶层通过电流控制液晶分子旋转,从而调节背光穿透量,再配合彩色滤光片实现显示,本质是通过背光与液晶调制发光。

在技术上LCD已相当成熟,且成本较低,适合对画质无极致追求的场景,比如中低端电视、办公设备显示器等。在很长时间里,LCD在大尺寸领域均居主导地位。

但LCD的劣势也很明显,对比度相对较低,响应时间略长,这也是LCD美中不足之处。

相比之下,OLED可谓显示技术的一场革命,它拥有超高的对比度和显示画质,更轻、更薄、更清晰、刷新速度更快,极大地提升了画面的层次感,成为智能手机、电视、电脑、平板等电子设备显示屏的首选,在中小尺寸市场快速渗透。

除LCD、OLED以外,Mini LED、Micro LED等新兴技术也开始登上舞台。

比如Micro LED,集合了高亮度、高对比度、低功耗等众多优势,是极佳的显示技术之一,在AR/VR、高端车载显示等领域潜力巨大。

如果用时间轴来看,若将Mini LED、Micro LED等视为未来趋势,那么OLED则是当前主流,LCD恰似远去的王者。

近几年,三星、LG等全球头部企业,已陆续收缩或退出LCD市场。业内也普遍认为,国内面板厂商应以发展高端OLED及Micro LED等新兴技术为主。

当然,TCL科技在印刷OLED、MLED等前沿技术上也在持续投入,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

比如近日,TCL华星8.6代印刷OLED生产线在广州也已开工,这也是全球首条高世代印刷显示规模量产线。

不过,若结合TCL科技的业绩来看,此时反向加码LCD无疑是一步“险棋”。

债务悬顶、业绩放缓

TCL科技经营承压

显示面板重投入、重研发,对面板厂商资金要求较高。受上下游“挤兑”影响,眼下的面板行业仍面临挑战。

玻璃是上游的重要环节,康宁等玻璃制造商为对冲日元贬值,纷纷通过提价避险,这无疑会压缩面板厂商利润空间。

而在下游,作为重要盈利业务的电视面板,市场需求依然面临压力。洛图科技(RUNTO)预测,2025年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市场的出货量为2.32亿片,同比下降2.2%。

今年3月,TCL华星副总裁刘小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短期来看,面板价格虽然持续上行,但受多方因素影响,市场需求变化和采购策略调整,可能会出现库存压力和价格回调。

行业周期变化是挑战之一,TCL科技的自身财务状况又是一大难点。

首先是高额负债。截至2024年12月底,TCL科技资产负债率高达64.92%,远超另一龙头京东方12.49%(同期京东方为52.43%)。

其次是业绩压力。近几年TCL科技的增速并不理想。2021年至2023年,营收分别为1636.58亿元、1665.53亿元、1743.67亿元,同比增长113.28%、1.77%、4.69%,2022年至2023年的增幅已大幅放缓。

到了2024年,TCL科技实现营收1648.23亿元,同比减少5.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64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9.38%。

可想而知,TCL科技是在顶着多方压力“逆势”收购,颇有“放手一搏”的感觉。

在中国商业世界里,TCL创始人李东生商誉满身,他具备丰富的科技制造业管理经验。在李东生带领下,TCL逐渐成长为横跨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产业等全球化产业集团。

但这并不意味着,李东生每次都能精准踩中时代节拍。

2004年,李东生认为液晶显示取代显像管技术仍需几年,TCL能利用时间差大力拓展欧美市场,遂将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收入囊中。

但出乎意料的是,彩电行业迅速转型到液晶显示时代,一夜之间显像管技术成了无用武之地。也正是李东生的误判,让TCL损失惨重。

2005至2006年,TCL亏损超过20亿元。2007年,上市公司主体还被打上了ST。《福布斯》中文版在评选中,称李东生为“中国上市公司最差老板之一”。

类似案例并非一次,此前战略投资的JOLED也因经营不善持续亏损,还曾在2023年申请了破产重组。

回到文初话题,李东生重押的LCD会否重蹈此前覆辙,亦或为TCL科技带来更大增长?对于债务悬顶的TCL科技来说都是一个巨大赌注。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