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小面上市进程更进一步。 
继今年4月中旬递交招股书之后,中式面馆连锁品牌“遇见小面”港股IPO之路有了新进展:获得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更新了港股招股书,向“中式面馆第一股”发起冲刺。 
从数据来看,遇见小面仍在增长。最新招股书显示,2025年上半年,遇见小面实现营业收入7.03亿元,同比增长33.8%;经调整净利润5217.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1.56%。2022-2024年,遇见小面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18亿元、8.01亿元、11.5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597.3万元、4591.4万元、6070万元。 
亮眼的业绩数据背后,隐忧同样不少。单店销售额下降、客单价连续四年下滑,以及越来越卷的竞争环境。 
以遇见小面、和府捞面、马记永等为代表的第一代网红中式面馆,正在被新一代网红面馆声量碾压。后者以人均40元一碗的价格,席卷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核心商圈,成为食客们新的打卡地。
客单价连续四年下滑,第一代网红面馆冲击上市
遇见小面冲击上市背后,第一代备受资本青睐的高端网红面馆,正在集体遭遇生意下滑。 
遇见小面虽然营收、利润,以及门店数量仍在增长,但增速已经放缓,且单店客流量下滑明显。数据显示,2022年末,遇见小面门店数为170家,2023年末增至252家,2024年末达360家,2025年上半年增至417家,截至10月8日,遇见小面的门店总数达451家,其中内地440家,香港11家,另外还有101家新店筹备中。2023年-2025年,其新增门店数量分别为:82家、108家、91家。 
门店翻座率、客单价、单店平均消费额都在下降。数据显示,2022年-2025年上半年,遇见小面直营店整体翻座率分别为:3.1次/天,3.9次/天,3.8次/天,3.4次/天,2025年上半年同比2024年上半年下滑10.3%,较2023年翻座率峰值下滑12.8%。 
降价成为常态,招股书显示,2022年订单平均消费额为36.2元,2023年为34.2元,2024年为32.1元,2025年上半年,客单价进一步降至31.8元,较2024年全年下滑约0.93%。遇见小面在招股书中解释:“主动将客单价从36元降至32元以换取客流,短期压制利润率但保障了长期规模优势。” 
单店平均消费额从2023年的1.39万元下降至2024年的1.24万元,2025年上半年下滑至1.18万元;特许经营店由2023年1.35万元下降至2024年1.23万元,2025年上半年继续下降至1.14万元。 
门店也曾尝试过降本增效,诸如下架部分单品、缩减产品成本等。一遇见小面员工称,门店曾一度将部分SKU里的青菜取消,只是后来又悄然上线。 
“书房里的养生面”和府捞面、五爷拌面等品牌同样在萎缩。窄门餐眼数据显示,目前和府捞面门店总数为569家,五爷拌面690家,而在半年前,两家门店数量分别为580家、812家。日前,和府捞面被曝退出西安市场,其在西安的两家门店已停止营业。 
2021年获得多家资本投资的兰州拉面新贵马记永,门店生意也在下滑。北京朝阳一商场,一位张拉拉门店店长向Tech星球表示,商场存活时间最长的两家面馆就是马记永与张拉拉。两家几乎没有什么变动,在商圈做到了生意稳定。张拉拉开放加盟,马记永不开放加盟。他的门店流水每月在30-40万左右。生意受季节性影响比较明显,冬季、暑假期间比较好,其他时间则生意一般。 
在速生速死的餐饮行业,能活下来就已经打赢了很多对手。但即便留在了牌桌,仍不免为业绩下滑而焦虑。该商场马记永门店店长向Tech星球透露,门店开业至今2年多时间,跟过去巅峰时期相比,现在生意下滑大概在20%-30%左右。商圈变化严重影响着门店的营收,商户增加了,竞争比较激烈。
一碗面40元,后浪凶猛来袭
第一代高端网红面馆相继跌落神坛,新一代网红面馆则迅速崛起。 
一碗40元的本帮面,用餐还需要排队,正在消费降级的当下真实上演。 
王繁星面馆是北上广一线城市商场新晋排队王之一。即便是工作日午餐时段,其北京首店合生汇店仍需要排队等位,等位时间通常15分钟起步。周六日客流更多,有消费者曾排队1小时左右。如果不想线下排队,需要至少提前半小时线上取号排队。 
这样一家备受追捧的网红面馆,主打上海本帮面。所谓本帮面,就是上海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面食,以“浓油赤酱”为特色,核心在于浇头现炒、面条劲道。经典浇头包括猪肝、腰花、大肠、鳝丝等。除了面食,还有小笼包、炸物等拉高品牌溢价的品类。 
本帮面近两年在社交媒体上讨论非常多。阿大排挡、王繁星、福和面馆,三家主打本帮面的面馆如今皆已完成一线城市核心商圈覆盖。 
与第一代网红面馆相比,新一代网红面馆定价更高。遇见小面、和府捞面、马记永曾经一碗面的价格在30元左右,而王繁星们则将一碗面的价格拉高至40元左右。王繁星面馆一碗面的价格普遍在38元,不同产品随着用料不同而价格有所不同。 
阿大排挡价格29元左右,普通的一份葱油拌面定价15元。福和面馆招牌四款面售价在38-45元,最贵的一碗面,福和全家福大碗面,售价108元。门店虽然也有10元一份的葱油拌面,但并没有出现在门店显眼处的菜单上。 
年轻人一边拒绝各种品牌刺客,一边又为面馆刺客买单。一碗动辄40元的面,即使需要排队,也有很多人等着买单。 
新生代面馆几乎沿用了过去高端网红面馆的崛起路径,入驻客流量更大的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定价高,打造成明星网红打卡地。福和面馆北京首店开在了三里屯附近,王繁星北京首店开在合生汇,阿大排挡北京首店开在了朝阳大悦城。 
不同的是,新一代高端网红面馆暂时还没有资本的加持,几家本帮面品牌都没有融资历程。没有资本助力,新一代网红面馆的扩张速度相对缓慢。王繁星面馆一店长表示,现在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共有70多家门店。福和面馆店长称他们品牌全国30多家。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成立于2023年的王繁星面馆,至今门店数量为65家,阿大排挡21家,福和面馆26家。 
与此同时,新一代网红面馆也没有开放加盟。北京一家福和面馆店长告诉Tech星球,公司暂未对外开放加盟,预计门店数量达到50家以上会开放,现在北京已有4家福和面馆。
高端网红面馆能火多久
从重庆小面到兰州拉面,再到如今的本帮面,面馆生意从来不缺网红品牌。 
如今增长失速的品牌,曾经也是行业现象级网红面馆。现在当红的面馆,也需要回答如何保持持续增长。 
网红面馆,一般开业即巅峰。王繁星面馆一店长向Tech星球表示,门店刚开业时生意最好,一个月营业额能达到60-70万元。现在客流逐渐下滑,营业额回归到一个常态,相当于巅峰期的一半。在他看来,门店生意好坏跟商圈消费能力关系很大,像合生汇门店,即便开业了很久,现在每天还是需要排队,且是从早排到晚。他所在的门店,周末需要排,周中不需要。 
福和面馆店长同样表示,他所在的门店刚开业时一个月流水达到70多万元,现在稳定在60多万元。另一家门店刚开业时营业额接近100万元。 
本帮面的走红,某种程度上踩中了当下消费者普遍拒绝预制菜的情绪节点。福和面馆店长称,福和面馆最初受众定位是小学生群体,中产家庭来不及在家做,所以选择去面馆。他们门店几乎都是当天现做,除了一款雪菜肉丝,需要提前做好。 
但高客单价也让本帮面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近两年,高端餐饮行业几乎都在降价、转型,甚至闭店。 
与上一代网红面馆相比,本帮面面馆新贵虽然售价更高,但毛利率并没有更高。网红中式面馆生意,一般毛利可高达65%左右,新晋网红面馆毛利率也在60%左右。王繁星面馆店长称,公司规定毛利率水平线是65%,从门店实际经营来看,最终是可以达到这个水平线的。 
福和面馆店长称,他们门店毛利率达标水平是62%,人工成本控制在20%以内。 市场在增长,但本帮面品牌已经出现疲态。玩家增多直接影响了门店生意,福和面馆店长称,过了开业红利期,门店生意逐渐开始下滑。市场上只有一家门店时,生意特别好,随着新店越来越多,生意被分流,很多顾客直接就近消费了。客流下滑,最焦虑时,他们开始建议公司开通外卖渠道。但是上线外卖后发现,外卖虽然增加了订单量,但却拉低了门店毛利率,毛利率从62%降至56%。 
王繁星们的高端面馆故事,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另一个遇见小面、和府捞面的翻版。而遇见小面们的增长困境,未来可能也是王繁星们会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