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家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背景下,安全监测领域的佼佼者鲁尔物联备受关注。
鲁尔物联自2013年成立以来,历经技术研发与国产化、产品落地与市场验证、规模扩张与生态建设等阶段,在各阶段面临技术本土化适配、市场认知空白、跨区域管理等难题,均通过产学研合作、标杆案例打造、生态链整合等策略攻克。
公司核心产品为智能硬件、SME垂域模型训练引擎与SSD智能体开发工具,业务覆盖多垂直领域,盈利点源于硬件销售、解决方案及数据服务。
从技术研发的本土化攻坚到产品落地的市场验证,再到如今的规模扩张与生态构建,鲁尔物联走出了一条极具代表性的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之路。
本次融中财经与鲁尔物创始人、董事长胡辉联展开深度对话,聚焦其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挑战与破局之道,剖析核心业务布局与盈利模式,探究其在资本运作、国际化战略以及应对行业竞争等方面的规划与举措,为业界呈现一家“小巨人”企业的进阶密码与未来愿景。
融中财经:鲁尔物联成立于2013年,在发展过程中,公司发展经历过哪些阶段性难题?又是如何攻克难关的?(比如技术研发、产品落地等)。
胡辉:2013年-2016年,公司正处在技术研发与国产化阶段,所遭遇的核心难题主要集中在技术本土化适配和跨学科融合瓶颈两大方面。通过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结合中国实地地质数据,重新研制出低成本、低功耗的国产化传感器,并在地灾、桥梁、水库、住建、文旅等领域进行场景验证,极大加速了技术本土化转化进程。
2017年-2021年是公司产品落地与市场验证阶段。这一阶段的难题在于市场认知空白和场景验证成本高。通过打造极具说服力的标杆案例,同时,依托浙江省“腾笼换鸟”政策,成为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并参与建设省级地灾监测平台,获得强有力的官方认可和背书,渡过难关。
现在公司处于规模扩张和生态建设阶段,所面临的难题主要是跨区域管理压力和国际竞争加剧。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采取了两个中心辐射架构,以杭州、重庆为枢纽,分区域覆盖地灾、交通、水利、应急、城市安全等场景,优化响应速度。同时,整合生态链,通过垂域模型及智能体的构建,向下游工程养护企业开放数据接口,形成“监测-诊断-治理”闭环生态。
当然,我们也启动了出海战略,借力“一带一路”基建项目,将系统输出至中亚、东南亚等地质灾害高发区。
与大多数专精尖企业类似,我们也有过资金链危机与商业模式转型的阵痛期。高昂的持续研发投入与漫长的市场回报周期导致2015年公司现金流一度枯竭,生存面临严峻挑战。最终通过资本分阶段输血和商业模式升级渡过难关。
融中财经:目前,公司主要业务线、产品和盈利点有哪些?
胡辉:当前公司的核心产品和盈利点主要围绕着智能硬件、SME垂域模型训练引擎与SSD智能体(感知-服务-决策)开发工具。业务线覆盖自然环境安全、基础设施安全(交通、水利、生命线等)、农业安全、工业安全等垂直领域。
融中财经:早期市场拓展中遇到的典型难题有哪些?从行业共性看,有哪些经验教训?可结合商业场景落地案例说明。
胡辉:首先,早期国内对“安全物联网”概念陌生,客户质疑事前预警价值(如地质灾害领域倾向事后治理),因此市场认知空白与价值验证难。
其次,安全监测需长期数据积累,但初创企业缺乏资金支撑长周期验证,且政府、央企等客户决策谨慎,导致场景验证周期长与信任建立难。鲁尔物联通过政策背书缩短信任链,借力浙江省“腾笼换鸟”政策成为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主导建设省级地灾监测平台。
融中财经:现阶段,公司所处行业细分赛道发展如何?面临哪些市场竞争?贵司护城河在哪?
胡辉:目前公司所处的安全监测领域是一个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且与自然灾害、工程安全息息相关的细分赛道。
作为一家在行业扎根多年的企业,鲁尔物联在深厚的技术积累与核心工艺、丰富的行业应用经验与标杆案例、完善的销售与服务网络等方面建立了自己的护城河。
比如2022年10月,核心产品视觉形变仪获得浙江省制造业首台(套)产品认证。此外,自研产品已在全国20余个省份的地灾、交通、水利、住建、能源、应急等行业得到了应用,成功预警百余次,大幅降低了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融中财经:公司在哪些发展阶段寻找的资本支持?在选择投资机构时,看重哪些方面?是否有新一轮融资计划?
胡辉:2018年,鲁尔物联经过了5年的技术沉淀,完成了核心技术积累(如地质灾害监测算法和硬件研发),并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同年9月开展了A轮融资。此后,又分别在2019年和2021年完成了两轮融资。
公司目前正在准备开启新一轮融资。
公司在选择投资机构时,核心考量点围绕产业资源协同、技术价值认同、长期资本支持及战略生态整合展开。主要看重投资方产业认知深度与资源协同能力、长期资本陪伴与产业耐心、技术价值认同与行业标准推动力、场景化落地与生态整合能力等。
融中财经:2025年感受到投融资市场哪些资本变化?
胡辉:2025年,杭州作为长三角资本高地的地位进一步凸显,杭州地区资本市场回暖趋势较其他地区更为明显。国有资本引领、政策红利密集释放与市场化机制创新共同推动区域投融资生态升级。
2025年杭州投融资市场的核心变革主要体现为“国有资本耐心化、产业基金AI化、退出通道多元化、区域生态协同化”。
融中财经:贵公司对于未来登陆资本市场有怎样的规划?
胡辉:公司已经于2024年度首次实现扭亏为盈,正向现金流。初步计划以2024、2025、2026年作为基准年,于2027年提交IPO申请材料。
融中财经:如何看待从新三板、注册制到科创板,再到这次北交所,中国资本市场为“专精特新”企业带来的机会?
胡辉:中国资本市场近年来通过新三板、注册制、科创板及北交所的一系列改革,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这一进程不仅优化了融资生态,更通过制度创新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链整合。我们认为,“专精特新”企业的机遇可见于以下方面:多层次市场形成阶梯培育体系;注册制与转板机制激活市场活力;政策与金融创新形成协同支持;创新生态与资本形成正向循环。
融中财经:从产业上下游看,公司选择的注册地在地方产业的“强链、补链”中具备哪些优势?
胡辉:公司注册于杭州市余杭区,其选址在地方产业“强链、补链”中具备天然的区域数字经济生态优势。余杭区是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地,拥有完善的物联网、人工智能产业链配套,政策上推出“余商出海”专项行动及数字化项目专项补贴,为企业提供技术协同与政策红利。
融中财经:公司在产业链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产业链定位与合作模式)是否有延伸产业链的计划或国际化战略规划?(国际化与产业链延伸策略)
胡辉:公司处于产业链中上游,在强链补链中:向上游延伸-自主研发高端传感器(如视觉形变仪、GNSS监测仪等智能硬件),减少对进口芯片依赖;向下游整合-与政府、行业集成商等,通过“产业换市场”模式吸引上下游企业落地,形成区域产业集群。
为加速全球化进程,我们以乌兹别克斯坦、马来西亚等为关键突破口,开拓中亚、东南亚、欧洲、中东市场,通过“渠道+产品+服务+资本”模式整合国际资源,携手华立科技等战略伙伴迅速进入海外市场。
未来,香港子公司(筹)负责承接海外订单、合资及投资管理,优化税务与风险隔离。同时,我们将打造Siot平台,整合标准化物联网产品,降低海外交付门槛,提升全球客户体验,确立在国际物联网解决方案领域的领先地位。
融中财经:目前数字化转型是发展趋势,贵公司在智能制造或运用方面有哪些投入和实践?是否有面临数字化转型的难题,是如何克服的?
胡辉:公司在数字化转型上始终坚持“软硬件协同”的双轮驱动战略,具体表现为大力投入智能硬件的自主研发和AI算法的深度开发,以夯实数据采集根基、提升智能分析能力。在转型过程中,我们主要面临硬件与算法深度融合、自研芯片性能提升以及算法轻量化实现等核心挑战。为克服这些难题,我们通过专项投入芯片研发、引进高端人才、开展算法轻量化研究并采用模型压缩等技术进行优化;同时成立跨部门融合团队,制定统一标准与规范,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系统推进,逐步构建起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体系。
融中财经:国家出台了诸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公司获得了哪些政策红利?这些政策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胡辉:公司主要获得的政策红利有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融资便利与成本降低、专项服务与资源对接等。
这些政策红利对我们的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创新投入能力得到强化、核心竞争力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抗风险能力和供应链韧性加强,以及品牌公信力与市场认可度提升。“专精特新”特别是“小巨人”的称号是国家层面对企业技术实力、市场地位和发展潜力的权威认证。这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形象、行业影响力和客户信任度,成为市场开拓的“金字招牌”,为获取大客户订单、参与重大项目竞标提供了有力背书。
总而言之,国家“专精特新”政策,特别是真金白银的财政支持和系统性的配套措施,对于像鲁尔这样处于快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是“雪中送炭”的资金支持,更是“添柴加火”的发展动能。
融中财经: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加,行业竞争可能加剧,贵公司如何在政策环境下保持自身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胡辉:在政策红利与行业竞争的双重驱动下,鲁尔物联围绕三大核心策略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在技术层面,持续深化垂直领域的技术壁垒,强化专业护城河;在政策承接层面,精准对接区域资源,依托杭州余杭区“数据产业集群”的政策与平台支持,携手杨经绥院士工作站等合作单位,成功将11项国家重点研发成果转化为部委推广案例;在市场布局层面,坚持以国内高价值场景应用实效巩固政府信任,同时通过“技术授权+本地化服务”双轮驱动,积极拓展中亚基建结构监测市场及欧洲技术生态输出,最终形成政策驱动与内生创新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发展体系。
融中财经:中美关税战下,对国内高端制造整体产业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胡辉:中美关税战对国内高端制造产业的冲击是深远的,主要体现在两大层面:技术断链风险加剧,倒逼自主创新提速;成本与市场双重挤压,经营压力显著增大。
融中财经:结合贵公司自身发展,您认为中国创新企业走“国产替代”之路还面临哪些问题?
胡辉:我认为中国创新企业走“国产替代”之路面临如下问题:
1、技术验证与应用生态缺失:下游用户,尤其大型厂商,对国产设备/材料/软件的成熟度和可靠性信心不足(“不敢用”),同时国产替代品缺乏足够应用场景进行迭代优化(“没机会用”)。
2、产业链配套基础薄弱: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元器件和精密工艺等“卡脖子”环节短板突出、国产化率低,且产业链上下游在协同研发、标准统一和质量保障方面不足,碎片化发展制约了整体竞争力。
3、进口供应链依赖惯性深:成熟的国际供应链体系转换成本高、风险大(需重新认证、工艺调整等),且担忧关键进口部件“断供”迫使企业维持“国产+进口备份”的“双轨制”供应链,显著推高了运营成本和库存压力。
4、研发投入失衡且持续性承压:企业研发投入结构上“重应用轻基础”,对需长期投入、高风险的基础技术和原创研究不足;同时,核心技术攻关投入巨大、周期长、见效慢,在当前环境下持续保障高强度研发投入对企业资金实力和战略定力是严峻考验。
我们认为,中美关税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空前强化了“国产替代”的战略意义。然而,从“替代”走向真正的“引领”,中国高端制造产业仍需系统性地突破技术生态、产业链协同、供应链安全以及可持续创新投入等多重难关。
融中财经:随着AI大模型等技术创新,为公司以及行业在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发展有哪些实质影响?目前公司AI方面的布局和规划有哪些具体动作?
胡辉:AI大模型等技术创新对公司及行业在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发展影响。
当前,AI大模型技术的突破正深刻重塑行业格局,也为鲁尔物联及客户带来技术革新、产品迭代和市场拓展三大核心价值。
公司当前AI战略聚焦自然环境与基础设施两大核心垂直领域,通过构建行业专属大模型(垂直领域大模型)能力,为渠道合作伙伴及鲁尔自身提供从垂域大模型训练到智能体开发的全栈技术赋能,最终为终端业主输出覆盖监测、诊断、决策闭环的定制化AI解决方案。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