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防弹手机”,拿下“5万亿”

2025-11-03
来源:融中财经 作者:李冰之
中产的怀旧,被资本包装成了新科技

哪片技术浪潮里,不曾埋没过昔日的王者?

提到诺基亚,我们大概会想起那部能砸核桃、传说能挡子弹的3310——机身抗造,待机能撑一周。2003年诺基亚推出的1100机型更是卖出2.5亿部,至今保持着单一手机型号的销量纪录。

少有人知道,这家公司1865年在芬兰坦佩雷成立时,最初做的是造纸生意,后来才逐步涉足橡胶、电缆领域,最终在通信赛道闯出一片天。

在功能机时代,诺基亚是绝对的王者,全球市场份额最高时超过40%,“科技以人为本”的口号贴在每部手机的包装盒上,从非洲部落的手电筒需求到极地科考站的低温使用场景,它几乎承包了所有人的移动通讯需求。

但智能手机浪潮一来,这家巨头就栽了大跟头。2007年乔布斯拿着iPhone站在发布会上,演示触屏操作和移动互联网时,诺基亚还在死磕塞班系统——这个老古董,打开网页要等10秒以上,应用商店里只有单机游戏。等2011年它终于转头拥抱Windows Phone时,市场早已被iPhone和安卓手机瓜分。

2013年9月,诺基亚最终以71.7亿美元卖掉了手机业务,这个价格还不到它巅峰时市值的5%,曾经每天生产数十万部手机的流水线,最终停在了芬兰埃斯波市的旧厂房里。

有人可能会疑惑:既然诺基亚已经把手机业务卖给了微软,为什么现在市场上还会看到诺基亚新机?

原因是——诺基亚卖掉的是手机制造部门,而不是品牌本身。

2016年,诺基亚将“Nokia”品牌授权给芬兰公司HMD Global,这家公司由前诺基亚高管创立,负责设计、生产和销售新款诺基亚手机。诺基亚自己则不再亲自造机,而是通过品牌授权和专利许可方式获取收益。这也是为什么今天还能看到诺基亚手机上市——它们“挂着诺基亚的名字”,但背后早已是另一家公司在运营。

不过诺基亚没彻底消失,而是悄悄换了赛道。早在2009年,它就成立了通信基础设施部门,专门给运营商做基站、传输设备这些“幕后生意”。2015年的关键一步,是花156亿欧元收购法国的阿尔卡特朗讯,这让它一下子拿到了光网络和企业通信的核心技术,直接跃居全球第三大电信设备商,和华为、爱立信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5G时代,诺基亚靠专利和技术站稳了脚跟。目前它手里握有几千项5G标准必要专利(SEP)家族,覆盖无线协议、网络安全这些核心领域,这些专利是它长期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攒下来的家底。

到2024年,全球100多个国家的运营商都在用它的5G设备,美国AT&T、欧洲沃达丰(Vodafone)都是它的大客户——我们每天刷视频、打电话,背后可能就是诺基亚的基站在传输信号,只是这时的它,已经从“家喻户晓的手机品牌”变成了“躲在网络背后的隐形冠军”。

财务数据也能看出它的转型成效:2024年第四季度,诺基亚网络基础设施部门营收同比涨17%,IP网络业务涨幅更达24%,北美市场需求尤其旺盛;更关键的是,其技术部门靠专利授权持续发力,去年就和传音、惠普、三星等企业敲定了多笔授权协议,仅专利授权收入就突破了13亿欧元(约合98.17亿元人民币)。

不过2024年诺基亚全年净销售额仍同比下降约9%,其中约7个百分点受印度市场波动影响,但公司可比营业利润仍守住了19-24亿欧元的健康区间,约22亿欧元——这足以说明它的业务结构更加稳健,不再依赖消费电子“赌运气”,而是靠基建业务和专利收入双轮驱动、稳扎稳打。

英伟达的10亿美元,

6G时代的入场券

2025年10月28日,一则消息让诺基亚股价单日暴涨20%——AI芯片巨头英伟达宣布斥资10亿美元(约71亿元人民币)入股诺基亚,拿到其2.9%的股权,这也是诺基亚近五年来股价第一次摸到6.59欧元的高位。

但这笔钱背后,藏着比财务投资更重要的东西:双方签了战略合作协议,要联合开发“面向6G的AI通信计算平台”,简单说就是把英伟达的AI芯片塞进诺基亚的基站里,造新一代的通信设备。

英伟达为什么要给诺基亚投钱?看它的家底就懂了。

这家靠游戏显卡起家的公司,现在是AI时代的“算力之王”,2024财年营收609亿美元,净利润飙涨581%;到2025年10月底,它更是创下历史纪录,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公司。

但黄仁勋不满足于只做数据中心的芯片生意——他盯上了通信网络这个新战场。据Omdia预测,到2030年AI-RAN(人工智能无线接入网)市场规模会超2000亿美元,这是下一个万亿级的算力需求场景,而诺基亚手里的通信技术,正是英伟达缺的“入场券”。

对诺基亚来说,这笔投资更是“雪中送炭”。2023年以后,全球5G投资放缓,它两次下调业绩预期,股价在4欧元左右躺了很久。

英伟达的10亿美元入股资金,将用于加速诺基亚在AI与6G方向的战略推进,包括研发投入、产品升级及一般公司用途。公司表示将重点强化下一代通信网络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结合。原本计划于2027年商用的新设备,有望在2026年提前启动与运营商的实地测试。更重要的是,英伟达的加入重新提振了市场信心,多家投行上调了诺基亚的评级,认为这次合作是“通信和AI行业的一次关键联姻”。

当然,英伟达选诺基亚不只是因为它“需要钱”,更因为诺基亚有两个别人拿不走的优势。

一是技术底蕴:它是全球少有的能从基站做到核心网的全栈通信厂商,几千个5G专利能帮英伟达避开侵权风险,6G预研阶段提交的300份技术提案,也让双方能一起制定行业标准。

二是地缘优势:在欧美排挤华为的背景下,诺基亚作为欧盟企业,能轻松拿到AT&T、Verizon的订单,2024年光美国的6G预研合同就超20亿美元,这让英伟达的AI芯片能顺理成章进入欧美通信市场,不用担“安全审查”的风险。

黄仁勋在发布会上提到“这将帮助美国重新获得全球通信基础设施的领导地位”,道破了这场合作的目的。

AI-RAN:6G时代的

“基站超级大脑”,到底牛在哪?

诺基亚和英伟达合作的核心,是打造AI-RAN——简单理解,就是给传统基站装个“超级大脑”。

以前的基站只能当“信号转发器”:手机发的数据要先传到基站,再送到核心网,最后到云端处理,一圈下来延迟至少50毫秒,玩VR游戏、自动驾驶时很容易卡顿。

但AI-RAN不一样,基站里嵌了英伟达的GPU芯片,能在本地处理AI任务,比如你的AR眼镜要实时翻译路牌,附近的基站直接调用算力搞定,延迟能降到5毫秒以内,几乎感觉不到。

还有个厉害的地方是“智能调度”。传统基站的带宽是固定的,上下班高峰时大家一起刷视频,网络就会变卡;AI-RAN能靠机器学习模型实时分析流量,哪里人多就自动加带宽,哪里闲置就把算力租出去——在部分试点中,这种调度让基站利用率提升40%以上,运营商还能通过闲置算力开辟增值服务。

2026年,美国T-Mobile会和英伟达还有诺基亚一起做实地测试,重点验证两个场景:一是工业机器人,5毫秒以内的延迟能让机械臂精准协作,减少故障;二是AR远程维修,工程师戴着眼镜就能实时调取设备数据,不用跑到现场。按照计划,2027年这些设备或许能商用,到时候5G网络会更快,未来的6G也能从这里起步。

为什么说AI-RAN是6G的关键?因为6G不只是“比5G快一点”,而是要成为“AI原生网络”。比如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实时分析路况,无人机送货要避开障碍,这些都需要基站有本地算力;甚至未来的“空天地网络”——地面基站连卫星、无人机,覆盖海洋和沙漠,也得靠AI-RAN来调度。

据行业机构预测,到2029年AI-RAN有望占全球RAN市场的三分之一,成为通信领域的核心增长极,这也是诺基亚和英伟达设想的未来。

不过这事儿也有挑战。

最让人头疼的是成本。AI-RAN的硬件和算力需求远高于传统基站,短期内整体造价比传统基站高很多,而运营商对投入回报极为敏感。诺基亚正通过与芯片代工伙伴及软件优化团队合作,努力降低功耗和生产成本,但要让新一代智能基站在价格上接近传统设备,仍需要几年的技术迭代和规模化应用。

全球6G暗战

诺基亚和英伟达的合作,不只是两家公司的事。

现在6G标准还在“起草阶段”,3GPP全会计划2025年启动技术研究。谁能把自己的技术塞进标准里,未来十年就能掌握话语权。

目前6G领域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边是诺基亚和英伟达联合英特尔、微软搞的“AI原生网络”,想让AI-RAN成为6G核心;另一边是华为牵头的“柔性网络架构”,强调网络要灵活适配不同场景,华为的6G专利申请量已位居全球前列,而中国的6G专利量目前位居世界第一,占了全世界的40.3%。

国家层面的较量更为激烈。美国通过《FutureG 路线图》,投了几十亿美元推进6G研究与生态协作,还拉着欧洲、日本搞“6G联盟”,想要避开华为,目前专利申请量占全世界的35.2%,位居世界第二;欧盟通过IPCEI专项计划为通信技术研发提供补贴,诺基亚作为核心企业深度参与;中国则把6G纳入“十四五”规划,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目标是2030年和全球同步商用。

资本市场的嗅觉一向敏锐。过去两年,“AI+通信”成了新风口,全球投融资圈都在加码,巨头们不是在联合搞研发,就是在设基金押注6G。

在国外,美国的Mavenir在2025年完成债务重组,又拿到了大约3亿美元的新融资。欧洲、日本的通信初创公司也没闲着,都在抢着布局AI基站、Open RAN、边缘计算这些新赛道。

中国这边也在热起来。不少通信和AI创业公司开始获得产业资本关注,重点都放在6G边缘计算、AI调度、低空通信这些方向上。北京、深圳的几家实验室和设备商孵化平台,正联合互联网企业和科研院所做6G原型网络,推进试点。

简单说,不论是芯片、算法,还是基站架构,大家都在为6G的“AI网络时代”提前下注。

对诺基亚来说,这是它第二次“重生”的机会。

Nokia 3310 (2017) vs. Nokia 3310,图源:Forbes

第一次是从手机业务跌倒,靠通信基建爬起来;这次如果能靠AI-RAN抓住6G,就能重新回到全球科技舞台的中心。2025年它的业绩展望里,可比营业利润预计能到19-24亿欧元,管理层寄希望于AI-RAN成为新的增长曲线。

输赢还未可知。但无论如何,英伟达和诺基亚的这场合作已经说清了6G的方向——通信和AI最终会绑在一起,就像当年的手机和互联网一样,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以后AR眼镜能实时翻译,自动驾驶靠基站算力避险,远洋货轮也能高速上网,这是诺基亚和英伟达现在押注的未来。

结语:

一场跨越时代的“科技复婚”

从1865年的造纸厂,功能机时代的“国民手机”,到通信基建的“隐形冠军”,再到6G时代的“AI合伙人”,诺基亚的故事是一场跨越二十年的科技转型记。

英伟达的10亿美元,给这场转型加了个加速器——一边是懂通信的“老江湖”,一边是懂AI的“新贵”,它们的合作更像一场“科技复婚”,准备一起改写6G时代。

现在的6G战场就像2007年的智能手机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藏着改写格局的机会。诺基亚曾经在智能手机上输过一次,这次它不想再错过。英伟达想从数据中心走出来,拿下通信这个新战场,也需要诺基亚这个“引路人”。

这场合作,看似在意料之外,实则在情理之中。6G时代的通信,再也不是只传信号的管道,而是能承载算力、运行AI的“超级平台”。

演员已就位,6G的大幕已拉开——你,准备好了吗?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