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鲟龙科技”)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了IPO申请,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招股书显示,鲟龙科技已连续10年位居全球鱼子酱销量第一,2024年市场份额高达35.4%,超过第二大企业的5倍以上,为全球最大的鱼子酱生产商。
若鲟龙科技此次成功IPO,其将成为中国高端农产品全球化的一次典型样本。
上市架构首次曝光,创始人为单一最大股东
据悉,此次赴港上市所募资金,鲟龙科技将主要用于三大方向:
1、扩产:未来五年内在云南抚仙湖扩建养殖基地,预计投资5亿元,将年产能提升至300吨;
2、技术升级:对现有8个养殖基地、2座加工基地进行智能化改造,开发鱼皮、鱼骨等高附加值衍生品;
3、全球渠道并购:拟收购欧洲核心分销渠道,强化对全球供应链的控制力,预计耗资不低于8亿元。
上市前的股东结构中,创始人王斌为单一最大股东,合计控制约34.64%股权。其中,王斌直接持股6.36%,通过“淳安卡露伽人”持股21.14%,此外,其还通过两个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控制7.14%。
鲟龙科技董事会由9名成员组成,包括4名执行董事、3名非执行董事及3名独立董事,结构清晰,治理规范。
从淡水鱼实验到全球最大鱼子酱霸主
鲟龙科技的故事始于2003年,创始人王斌时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开发处副处长,带着科研团队在杭州千岛湖试点鲟鱼人工养殖。
鲟鱼鱼子酱为黑色,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较高的营养价值,加上其稀缺性,广受食客喜爱,因此市场也将其称之为“黑黄金”。优质的鲟鱼种群兼具市场和科研价值。
彼时,野生鲟鱼因过度捕捞濒临灭绝,全球鱼子酱供应骤减,价格飙升。王斌团队抓住这一窗口期,突破鲟鱼人工繁育、雌雄鉴别、鱼子酱加工等关键技术,2006年实现中国人工养殖鱼子酱首次出口。
据灼识咨询资料显示,鲟龙科技自2015年以来连续10年实现鱼子酱销量全球第一名。2021年至2024年,鲟龙科技的鱼子酱销量持续占据全球市场的30%以上,于2024年达到35.4%,超过第二大企业的5倍以上。
此次提交IPO申请之前,鲟龙科技曾多次冲击A股上市,但始终未能如愿。2012年,鲟龙科技首次冲击A股创业板,但未能上市;2014年再度申报,仍然未果。
2024年,鲟龙科技转战新三板。2025年8月摘牌,最终选择赴港IPO。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09年11月前后,鲟龙科技完成了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和,具体融资金额与估值未披露。此次融资为鲟龙科技早期发展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助力其完成。
此后,鲟龙科技又经历了多次股权调整和融资,包括2020年引入等机构投资者。
若鲟龙科技此次成功IPO,其将成为中国高端农产品全球化的一次典型样本。在全球鱼子酱供需缺口持续扩大的背景下,鲟龙科技凭借技术壁垒、规模优势与品牌溢价,构建了难以复制的“黑黄金”护城河。
毛利率超68%,净利润率近50%,股东回报能力强
经过22年的发展,目前鲟龙科技已经覆盖鲟鱼遗传育种与养殖、鱼子酱加工、销售及品牌营销于一体的鲟鱼和鱼子酱全产业价值链。
其产品已出口至46个国家和地区,覆盖汉莎航空、新加坡航空、国泰航空头等舱,以及奥斯卡晚宴、米其林星级餐厅等高端场景。
鲟龙科技旗下核心产品为“KALUGA QUEEN(卡露伽)”品牌鱼子酱,2024年占总营收的92%以上。
据招股书,在2022年、2023年、2024年和,鲟龙科技营收分别4.91亿元、5.77亿元、6.69亿元,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2.33亿元、2.73亿元、3.24亿元,毛利率分别为68.2%、70.98%、68.39%。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六个月,鲟龙科技营收3.02亿元,净利润1.76亿元,净利率高达58.3%,堪称“暴利”。
估值方面,若按照2024年财务数据(净利润3.24亿元、行业平均市盈率25-30倍),市场预估其IPO前估值约为80-100亿元人民币。如果按港股消费股平均市盈率28倍计算,其市值有望突破120亿港元。
此外,在2022-2024年间,鲟龙科技累计分红3.59亿元,占同期净利润的35.7%,显示出较强的现金流与股东回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