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中国奶茶第一股”香飘飘正深陷业绩泥潭,从“年销3亿杯”的巅峰到如今的前三季度亏损。
10月30日,香飘飘发布2025年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84亿元,同比下滑13.12%;归母净利润-8920.72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1.07亿元。
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53%,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82.67%。其中,冲泡类产品销售收入下降19.68%,即饮类产品销售收入下降4.93%。
香飘飘一度爆火
它的爆火,要追溯到2005年至2010年。那时,街头奶茶刚刚兴起,人人都觉得新鲜,但体验却充满槽点:要排队十五分钟、必须依赖门店、甜度无法选择,价格还动辄十块。
香飘飘正是抓住了这个“痛点时代”。它把奶茶变成了“三分钟热水冲泡”的“随身快乐”。日产能200万杯,成本比街边奶茶低40%,售价却只要3到5块。对当时的人来说,这就是最亲民的“轻奢平替”。课间分享一杯香飘飘,也成了很多00后青春里最温暖的“同桌情谊”。
更关键的是那句魔性广告语——“一年卖出三亿多杯,能绕地球两圈”。配合2006年湖南卫视的黄金时段广告轰炸,直接触达1.2亿年轻人。
广告洗脑+渠道无处不在,香飘飘一举拿下心智,成为那个年代的大单品,也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换句话说,在“便捷”稀缺的年代,香飘飘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随时随地,一杯热水就能喝到的奶茶快乐。再加上踩中电视媒介的黄金红利,它不仅成了“奶茶第一股”,最高市值一度冲到113亿,也真正把“绕地球的奶茶快乐”,送进了千家万户。
时代变了
就在所有人以为冲调奶茶会千秋万代的霸榜市场时,2012年前后,奶茶市场却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那年,喜茶推出了以芝士奶盖茶为代表的“现制茶”,随着供应链技术的发展的和完善,奶茶品牌开始摒弃奶精和奶茶粉,转而采用茶粉、茶叶、鲜奶、水果等食材。
同时,奶茶也开始进行“健康”营销,冲泡粉末,被悄悄打上了“低端”的标签。
虽然如今我们都知道,高糖高热量高预制的奶茶,和健康八竿子打不着,但在那会的消费者看来,杯子里飘着柠檬、橙子、葡萄等水果的果肉,那就是健康的。
因此,现制茶成功吸引了新一代消费者,拉开了新时代的序幕。
同时,现制茶的故事,非常有噱头,很能吸引资本,于是做现制茶的品牌纷纷获得了大量的融资。资本的强力助推是行业快速扩张的催化剂。
大约在2015年至2018年间,就有不少头部品牌获得了巨额融资,例如喜茶在2018年完成了4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奈雪的茶也获得了数亿元的投资。这些资金极大地加速了品牌的全国性扩张和市场教育步伐。
当然,香飘飘并没有无视市场的变化,恰恰相反,他们很敏锐,马上意识到了现制茶的威胁。
2017年,香飘飘以果汁茶为切入口,进军即饮赛道。推出了Meco果汁茶,想复刻当年香飘飘对现做奶茶的降维打击。
一开始Meco很成功,到2019年,香飘飘即饮板块的年收入就已突破10亿元,其中,仅Meco果汁茶的收入就达到了8.7亿元。大有短时间内复刻当年的神话的架势。
但2020年,香飘飘的即饮业务却一落千丈,要知道,当时即饮茶、果汁茶、无糖茶等“健康”饮品的赛道是相当激烈的。
为了规避小茗同学、农夫山泉茶π等强大对手,Meco果汁茶把自己的核心销售渠道高度集中在了校园,尤其是大中学校里,疫情导致的延迟开学,直接给Meco干废了。
等他们想转向布局其他渠道时,发现自己根本插不进去手,只能望市场兴叹。
那年,香飘飘的两大业务,喜忧参半,忧的是Meco彻底沦为了二线品牌,喜的是香飘飘的冲泡类产品,2020年的年销量达到了4559.09万标箱,年收入30.67亿元。但他们想不到,这是冲泡类奶茶最后的辉煌了。
在之后,供应链技术的发展,就超出了香飘飘的预期,他们没想到,现制茶里能出现蜜雪冰城、甜啦啦、快乐番薯这种超低价的茶饮。
再加上外卖平台的崛起,疯狂的补贴和红包大战,更是让现制茶的价格来到了一个让冲泡奶茶都闻之心惊的低价。而香飘飘的主要销售渠道,还在超市里。
从外卖平台上进行超市购物的观众们一定感受过,如果我们单独点一杯奶茶或者一份外卖,很容易搞定它的折扣和满减,但是从超市下单,那就繁琐的多,需要买很多东西,才能抵扣运费。
这时香飘飘这种冲泡奶茶,买起来其实是更麻烦的。当年的香飘飘,最强卖点就是“热水冲泡”的便捷。
但随着外卖产业和供应链的完善,明显更好的现制茶,却能20分钟就能送达,直接把香飘飘原版最坚固的屏障给干碎了,没有了方便快捷的滤镜,冲泡奶茶浓重的廉价感就加倍被凸显出来,消费者自然会对它退避三舍。
其实,不止是香飘飘,冲泡咖啡被瑞幸库迪暴打,黑芝麻糊被拼好饭暴打,几乎所有的冲泡饮品,都在不知不觉间失去了它们最坚固的阵地。
在这之中,香飘飘境遇算好的。
你说以香飘飘为代表的冲泡饮品做错什么了吗?
其实并没有,甚至它们中的很多产品,在消费者眼里还有浓重的情感滤镜,是不少人“童年的味道”,但这丝毫不妨碍它们的境遇越来越差,时代淘汰一个产品时,往往就是会露出“毁灭你,与你何干”的残酷面孔。
未来之路
尽管香飘飘努力自救,但成效并不显著,纵观香飘飘的自救努力,可以看出其转型尝试具有以下特点:
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尝试了产品创新、渠道拓展、营销升级等多个维度,但缺乏聚焦和坚持,往往浅尝辄止。
跟风多而原创少:果汁茶、气泡水、快闪店等尝试多为行业流行趋势的跟随,而非基于自身核心能力的差异化创新。
战术活跃而战略模糊:在具体举措上频繁出招,但整体战略方向不够清晰,长期坚持不足。
这种转型模式导致香飘飘虽然动作频频,却未能真正扭转业绩下滑的趋势。
传统品牌的转型绝非局部调整所能实现,而需要一场涉及产品逻辑、渠道模式、品牌认知和组织能力的系统性革命。只有在这些维度协同发力,才能真正突破增长瓶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香飘飘的未来仍充满可能性。
中国即饮茶市场容量巨大且持续增长,消费者对健康、品质的需求不断提升,这为香飘飘提供了战略机遇。只要能够正视挑战,系统性地推进产品、品牌、渠道和组织变革,香飘飘完全有可能在以后实现业绩反转,重新成为饮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市场永远在变,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本质不变。
在消费需求迭代、行业竞争加剧的当下,唯有保持对市场的敬畏之心、对趋势的敏锐洞察、对创新的持续投入,才能在“变”中找到“不变”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