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烤红薯、糖葫芦,被年轻人戏称是“入冬三件套”。
只是前两种摊位前向来热气腾腾,唯独糖葫芦常年在街角略显冷清。
可今年,泼天的流量终于砸在了糖葫芦头上。
奶皮子,是新疆、内蒙古牧民把牛奶大火熬干后形成的一层乳皮。
山楂酸、糖衣脆,糖葫芦原本是北京街头的记忆符号。
两样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却在今年冬天意外凑成了“爆款联名”。
奶皮子糖葫芦横空出世,往年三五块的糖葫芦也摇身一变卖到三四十
块。
有人说它是糖葫芦天花板,甜中带奶,像初雪落在童年记忆。
也有人说它是挂着奶皮子的糖球,价格比情怀高,性价比几乎为零。
争议越大,人就越好奇。
大家半信半疑挤进长队,主打紧跟时事和参与感。
国贸地铁站前,穿冲锋衣的打工人排到脸红。
同城平台上,糖葫芦代购生意十分火热。
那么,奶皮子糖葫芦到底从哪儿来?到底什么人在吃?
从五块到四十块,糖葫芦走上巅峰
尽管互联网上奶皮子糖葫芦相关内容大都发布在北京。
你并不能把它简单理解成北京人对糖葫芦的执念。
很快上海、杭州、江西也陆续出现“奶皮子糖葫芦排队实况转播”。
这几年其他食品都在研究减糖的时候,糖葫芦的变化始终不大。
默默在桔子、葡萄、山药豆之间来回横跳。
今年在外表贴上一层奶皮子,再撒上一把炒米后,一跃成了热销款。
第一个研究出这种吃法的人已经不得而知。
网上半夜刷到的馋猫都在问,到底怎么能吃到。
它的出现像一种横空出世的混血产物,AI和搜索引擎里混杂着不同版本的故事。
在电商平台,内蒙古、新疆、北京似乎都争着宣称奶皮子是自家特产。
上游的奶皮子从10元涨到20元一张,供货“像股票行情,每天一个新报价”。
下游职场打工人想吃了找代购,结果发现价格已经上了天。
“奶皮子糖葫芦”,到底为啥火?
奶皮子糖葫芦是一种很符合时代情绪的食物,一种很新的传统改良。
它的火热,不是因为味道多惊艳,而是它刚好符合这代人对甜味的喜好。
老式的糖葫芦是有些激烈的,要么酸得打颤,要么甜得硌牙。
而这代年轻人的味觉,是被各种新茶饮、新烘焙、Gelato教育出来的:要甜,但要“温柔、平衡的甜”。
奶皮子的出现,带有奶香、有厚度,吃起来有“慢下来”的口感。
搭上天然乳制品气质,给人一种稀缺天然的感觉。
它不像传统糖葫芦那样一锤定音,而是“奶香、酸甜、嚼感”的层次结构,这种层次感,组成一种搭配巧妙的“新式怀旧”。
奶皮子糖葫芦真正火的,不仅在味觉,也在视觉。
糖衣折光,奶皮子叠层,从切面到包装像精品甜点,不仅好吃,也够出片。
挂糖本来就是中式烹饪中经典一种处理技术,拍照好看加上新奇搭配,也就踩中了短视频流量。
作为一种甜食、加奶皮子显然比单纯加晴王葡萄或者奥利奥更具本土文化。
有时候大家吃的更是一种对于食材的想象,比如:吃白色恋人饼干想到北海道,吃到巧克力穿越进广告片里的丝滑。
奶皮子搭配糖葫芦,也会有一种身在草原的错觉。
看到这里,我依旧有一种疑问:为什么它都火在“非大型乳业产区”?
北京、上海、杭州卖得最热闹这几座城市恰好都不产奶皮子。
但这也很符合传播的逻辑:
类似之前新疆的三文鱼让人感到新奇想去尝试。
北京、上海的年轻人小时候不会常吃奶皮子,正是这种“他乡食物+距离感+稀缺牧场想象”让它充满新鲜感和猎奇。
前有北京餐饮连锁推出了奶皮子酸奶,让奶皮子莫名其妙成了北京特产。
后有情感综艺嘉宾意外带火奶皮子成了网红零食。
当它一次次出现在大家眼中,就会让人想去尝试。
如同云南菌子锅和贵州酸汤鱼这几年北上给人的山野感受。
奶皮子糖葫芦也为大城市里奔波的年轻人提供了一种童年和草原的双重想象。
小时候食物都有一种特点,让人感觉到自己还是个孩子。
新口味的加入加剧了这种要尝尝的冲动。
如同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内蒙古网友所说:“感觉奶皮子糖葫芦有点像自己,在老家从来没吃过,但在北京排队时突然有些想家。”
TIPS:
1、最近风太大,实在买不到可以尝试自己在家制作。
2、网友反映奶皮子容易掉落,大家提前防范,掉地上就别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