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团队研发出下一代锂电池设计自动化软件

2025-11-07
来源:环球时报
为全球新能源产业升级注入强劲的“中国动能”

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屹艮科技等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提出了人工智能驱动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设计自动化(BDA)软件架构并报告了开发进展,相关论文发表于我国权威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进展》。这标志着在全球锂电行业,我国率先构建起以人工智能结合跨尺度物理仿真为核心的电池研发新范式,为全球新能源产业升级注入强劲的“中国动能”。

电化学储能技术是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核心支撑,其中锂离子电池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国在该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出货量方面已位居全球领先水平。当前,在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加速转型的背景下,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化学储能的核心载体,其性能突破与研发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与产业核心竞争力。

工信部今年2月发布的信息显示,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2024 年,国内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 1170 吉瓦时(GWh),行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然而,当前工业应用中主流的锂离子电池(LIB)能量密度已接近极限,具有超高能量密度潜力(>500 瓦时 / 千克)的新一代锂金属电池(LMB)系统则面临严峻挑战,例如快充引发的析锂和枝晶生长带来的安全风险,以及环境适应性差和寿命衰减等问题。这些固有挑战源于锂离子电池研发过程的复杂性。我国虽已是全球锂离子电池生产与应用第一大国,但在研发环节仍依赖大量的实验试错,面临“跨尺度、长流程、多因素”的研发挑战,亟需研发范式的创新突破。

纵观全球产业变革史,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使芯片研发进入数字化、自动化时代,大幅提升了芯片研发效率,有力支撑了半导体产业的腾飞。而由北京大学联合屹艮科技等构建的电池设计自动化(BDA)新范式,则是通过深度融合跨尺度模拟与人工智能算法,构建起从原子级材料设计到系统级性能预测的全流程智能化研发平台。该平台在微观层面能够精准解析材料作用机理,在介观层面可优化电极结构设计,在宏观层面可实现电芯性能的科学预测,形成了高效的“设计-模拟-验证”自动化闭环系统。研究显示,这一范式不仅能显著提升现有电池产品的安全性能和储能密度,更有望大幅缩短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研发周期,犹如EDA一样使得电芯研发迈入到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时代,为产业技术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BDA 技术的突破,是我国坚持立足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的生动实践,更是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整体效能的重要成果。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升级提供了 “新质生产力” 工具,推动产业从 “规模制造优势” 向 “核心技术优势” 跨越,从而在全球市场中维持长期领先地位。

展望未来,随着BDA技术在产业链的深入应用与持续迭代,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为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