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马斯克对话黄仁勋,“吵起来了”

2025-11-20
来源:融中财经
马斯克:钱会没用。黄仁勋:请提前告诉我一声

“货币将变得无关紧要了。”

当埃隆·马斯克在舞台上抛出这个石破天惊的论断时,全场先是静默随即一片哗然。

坐在他身旁的黄仁勋愣了一下,随即半开玩笑地接话:“钱真没用的时候,记得提前通知我一声!”台下爆发出一阵笑声,台上的二人干了个杯——两位科技领袖关于未来的即兴探讨就此拉开帷幕。

2025年11月19日,美国华盛顿肯尼迪中心的美国-沙特投资论坛(“U.S.-Saudi Investment Forum”)现场,马斯克和黄仁勋这两位科技圈重量级人物并肩对谈。

一位是敢想敢言、以梦想改变世界的“硅谷钢铁侠”,另一位是务实低调、手握核心算力的“芯片教父”。一开场,他们就将话题引向未来社会的终极命题:当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发展到极致时,“钱”是否会失去意义?人类是否还需要工作?

这场对话不仅抛出了未来经济与劳动方式的悬念,也折射出全球AI竞赛下暗流涌动的产业格局。马斯克抛出超前大胆的预言,黄仁勋谨慎回应,两人的思想碰撞引发出了一连串值得深思的问题。

“货币将不再重要”

马斯克在论坛上勾勒出了一个极为乐观的未来图景: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丰裕,最终让“货币”这种概念变得无足轻重。

他预计在10到20年内,工作对人类来说将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更像一种纯粹出于爱好的选择。

“未来某个时候,货币会没用,”马斯克断言道,“工作将会变成可选的,就像人们打游戏或体育运动那样。”他甚至提到科幻作家伊恩·班克斯的“文化”系列小说,来描绘这种没有金钱的理想社会。

在马斯克看来,只有通过大规模应用AI和机器人(例如他寄予厚望的Tesla Optimus人形机器人),才能真正消除贫困,实现人人富足。届时,人类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工作将像种花弄草般的怡然自得。

“有些人明知自己种菜不如超市买菜方便,却仍乐此不疲,因为那是他们的兴趣所在”。马斯克预言未来的工作也将回归这样的本源:出于热爱,而非生存所需。

然而,坐在一旁的黄仁勋并没有完全认同这幅乌托邦图景。他的回应颇为谨慎:“每个人的工作都会被AI改变,但不等于没人需要工作了”。

黄仁勋认为,在可见的未来,人类不会因为AI而无事可做,反而可能更加忙碌,尤其是对于有很多创新想法的人。因为AI提高了生产力,人们反而会涌现出更多想要实现的想法和目标,有了工具就会去做更多事,这意味着“我们也许会比以前更忙,而不是闲下来”。

他打了个比方:人工智能就像给每个人增加了一副强有力的翅膀,让我们能够更快地去追赶心中所想,“短期来看,我们会越来越忙,因为有太多梦想等待实现”。

相较于马斯克对未来社会近乎科幻的畅想,黄仁勋更相信现实中的逐步演进:AI不会让工作消失,但每一份工作内容都将不同于过去。

500兆瓦“AI工厂”

在众多美沙合作中,最炸裂的一项或许来自沙特本土的人工智能公司HUMAIN——这家公司宣布将与马斯克旗下的xAI共同在沙特建设多个超级数据中心,其中包括一座规划容量高达500兆瓦的巨型设施。

HUMAIN甚至计划为这些项目采购60万颗英伟达GPU。按当下主流GPU的能耗与机架密度推算,这意味着将装载数十万块顶尖算力卡,规模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据中心,而是标准意义上的“AI超级工厂”。

这样的布局也对应了外界对沙特的普遍判断:“沙特具备打造世界级AI基础设施的所有条件——土地、能源和资本。”

在沙特,能源成本低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土地近乎无限,而资金更不是问题。于是,算力被他们视为继石油之后的新战略资源,一场“AI版的新工业化”正加速展开。

HUMAIN的计划是:2026年投产首批100兆瓦数据中心,2030年前将总规模拉升至1.9吉瓦。

这个体量意味着什么?

OpenAI和微软正在推进的“Stargate”算力计划,到2030年的目标是约4.5吉瓦。换句话说,沙特一国就打算做到全球顶尖AI超级算力的三分之一规模。

可见,中东正在崛起为全球AI计算的新高地。

黄仁勋将这样的超级数据中心称为“AI工厂”——即输出“智能”的新型工厂,而不再只是存储和处理数据的传统机房。在他看来,未来的AI超级算力中心就像工业时代的大型工厂流水线,源源不断地产出训练好的AI模型和实时生成的内容。

与工业革命的工厂把原材料变成商品类似,“AI工厂”是把海量数据和算法转化为可用的智能成果。这种比喻形象地揭示了AI时代计算范式的转变:数据中心的使命正从提供通用计算,转向大规模生产AI模型与内容。

黄仁勋表示,生成式计算(即通过AI模型生成文本、图像等内容的新型计算模式)正在取代过去主导互联网的推荐算法模式,成为驱动算力需求暴增的核心因素。例如,大模型的内容生成、海量数据的处理,都需要远超以往的计算能力,倒逼全球科技公司建设自有的GPU超级计算集群。

这场由生成式AI引发的算力竞赛,使得“AI工厂”遍地开花:从美国的微软、谷歌,到亚洲的韩国电信公司,再到中东的沙特、阿联酋,各国各地都在兴建属于自己的AI超级中心。

黄仁勋在不久前的GTC大会上就指出,“AI工厂”将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谁掌握了更多的AI算力工厂,谁就在这场新工业革命中占据先机。

在这一波AI基础设施热潮中,各类角色各显神通。以HUMAIN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参与者提供了资源和场地,愿意投资建设本土的算力高地;Nvidia等芯片巨头则提供关键的GPU硬件和软件生态,黄仁勋甚至亲自为沙特站台促成合作。

除此之外,美国的AMD公司也已经宣布与HUMAIN合作,寻求分享沙特算力建设的蛋糕;老牌芯片厂商英特尔的CEO近期亦造访利雅得,探讨在半导体和AI领域的合作机会。

围绕中东这一方兴未艾的AI“新基建”高地,产业链上下游的玩家纷纷涌入:从芯片设计、云服务到数据中心运营,各路巨头与当地资本展开合作竞合,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AI算力网络。

AI是否有泡沫?

人工智能领域的狂热发展也引发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这一切会不会只是另一场泡沫?

在论坛上被问及美国是否正陷入“AI泡沫”时,黄仁勋并未直接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从技术趋势的角度进行了剖析。

他指出要理解当前AI热潮,必须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看清计算产业正在发生的根本变化。他随即给出了支撑AI高速发展的“三大要素”:

其一,数据洪流的处理需求。如今全球每年用于处理原始数据(如姓名、财务信息等)的计算量庞大,耗费数千亿美元,而这些数据处理很多与AI无关。传统CPU已无法高效应对如此规模的数据洪流,推动全行业转向并行加速计算,这是AI热潮的基础之一。

其二,生成式AI取代推荐系统。过去15年中,互联网主要依赖“推荐算法”来筛选信息(决定社交媒体推送、广告投放、内容推荐等)。而近年来崛起的生成式AI开始替代旧有的推荐模式:无论是聊天对话、内容创作,还是更智能的搜索,这些生成式计算任务都需要大规模的GPU算力支持,远超以往的需求。大量互联网公司因此投入巨资打造用于数据处理和生成式AI的GPU集群。

其三,自主智能体的兴起。新一代“Agentic AI”(自主智能体)开始登上舞台,如马斯克推出的Grok类GPT-4聊天机器人、OpenAI的高级模型、谷歌Gemini等。这些更具主动性和决策能力的AI模型叠加在既有的技术层之上,进一步推高了算力需求。它们的出现建立在从CPU到GPU的算力范式转换之上,是大势所趋的延续。

通过上述分析,黄仁勋得出的结论是:当前市场对AI算力的巨大需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夸张,而且这一切都是有充分理由的”。

换言之,在他看来AI热潮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计算技术长期演进和真实需求增长的基础上。他倾向于认为眼下的热潮有别于上世纪末的网络泡沫,AI的需求是真实且可持续的。

然而,正如历史经验所示,即便是最革命性的技术浪潮,也难免经历炒作过热与理性回调的反复。AI领域目前的高歌猛进,确实夹杂着某些过度狂热的苗头:资本市场对“AI概念股”的追捧达到炙热,不少缺乏核心技术的公司搭车“AI”概念虚抬估值,让人联想起2000年互联网泡沫中鸡犬升天的情景。

马斯克所描绘的无人工作乌托邦,也被一些评论者批评为过于天真——效率的提升并不自动等于财富的公平分配。如果没有配套的社会政策,即使机器人创造了巨大财富,普通人未必真的能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

这种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落差,提醒我们对AI前景既要有热情,也不能失去审慎。或许正如黄仁勋所言,AI带来的变革是真实的,但对待短期内的狂热我们需要冷静。真正决定胜负的,是踏实落地的创新和持续、长久的价值创造。

中沙AI合作的机遇与风险

在美国公司大举涌入中东之前,中资企业就早已开始布局沙特的信息化建设。

不少沙特现有的数据中心项目背后就有中国企业参与——在2024年以前,沙特多数新建的数据中心都是通过与中国的合作落地的。华为阿里巴巴等公司相继进入沙特市场提供云服务和技术方案,腾讯云也在2025年宣布将在沙特建设其在中东地区的首座数据中心。这些早期合作为沙特的数字基础打下了基础,证明中沙在AI领域携手的可行性是很高的。

中国企业在通信基础设施、云计算部署方面经验丰富,加之成本竞争力强,对于沙特这样的新兴市场具有很大吸引力。沙特方面也乐于引入多元伙伴,以避免对单一国家技术过度依赖,在“向东看”的战略下,中国被视为值得信赖的技术和投资来源之一。近年来沙特不仅与中国在5G、电网等领域合作密切,其主权基金还对中国的AI创业公司进行了大额投资,例如参与了清华孵化的大模型公司智谱AI的融资。

然而,中沙在AI上的合作前景也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首当其冲的是地缘政治因素。美国对于敏感技术外流的警惕,可能成为横亘在中沙技术合作之间的一道高墙。华盛顿已经在近两年进一步收紧了对高端AI芯片出口中东国家的管制,担心沙特与他国的合作成为敏感技术外流的渠道。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即使沙特市场充满机遇,也不得不考虑美国可能的制裁压力以及技术标准体系的差异。

此外,技术差距也是现实挑战之一。沙特对尖端AI芯片和大模型算法的需求迫切,而目前这方面的供应商主要来自美国。这意味着,中沙AI合作在高性能计算层面可能不得不绕道而行,聚焦于中国擅长的应用层和系统集成层面,例如联合开发面向中东市场的AI应用、利用中国在电信和云基础设施的优势为沙特打造定制化解决方案等,但这样的合作路径在影响力和规模上或许不及美沙合作来得直接。

美方借助硅谷巨头和资本力量,通过商业投资和技术输出快速抢占中东AI高地;而中方更多是通过长期的基础设施投入和政府间合作稳步推进。从短期看,美国企业凭借前沿技术和财力优势占据上风,但从长期看,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根基深厚,双方在沙特乃至整个中东的AI竞赛更像是一场拉锯战。

沙特则巧妙地在两者间寻求平衡——既希望引进美国最顶尖的芯片和AI技术,也欢迎中国伙伴为其数字化转型添砖加瓦。对于沙特而言,理想的状况是“两边通吃”:既融入美国主导的前沿AI生态,又保持与中国的创新合作,以保持自身利益最大化。

结语

马斯克和黄仁勋在这场对谈中描绘的未来,既令人好奇又使人深思。

马斯克有着充满乌托邦色彩的愿景——技术进步带来物质极大丰富,“钱”不再是问题,“工作”也沦为可有可无的消遣。

黄仁勋则强调技术对现实的重塑——AI让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发生改变,但勤奋和创造依然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他们的两种视角折射出人类面对AI时代的不同心态:乐观者相信我们正走向不需为生计发愁的新时代,谨慎者则提醒我们变革来临也需理性以对。

钱真的会消失吗?我们还需要工作吗?

这不仅是马斯克抛给黄仁勋的问题,更是AI革命抛给全人类的问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人工智能将深刻介入经济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每个人都身处这场巨变之中,无法置身事外。

与其恐惧未知,不如主动思考、拥抱变化。在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保持对人类价值和社会公平的审视尤为可贵。也许最终,“钱”和“工作”的意义都将被重新定义。

*封面图及头图图源:Elon Musk and Jensen Huang at the U.S. -Saudi Investment forum on Wednesday. Photo: Stefani Reynolds/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