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90%,业绩亏损失控,“中国盐改第一股”还有救吗?

2025-11-26
来源:赢销力
雪天盐业“断崖式”坠落,祸起何因?

当一份净利润同比暴跌90.37%、扣非净利润首次转负的三季报摆在面前,雪天盐业的投资者很难保持冷静。

这份2025年三季度成绩单,不仅让公司沦为资本市场的“跌幅明星”,更暴露了其在行业周期下行中的脆弱根基。

业绩寒冬

雪天盐业的财务恶化并非毫无征兆,但三季度的崩塌速度仍超出市场预期。

回溯2024年中报,公司已呈现“增收不增利”态势,营业总收入30.18亿元同比微增2.71%,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1.3%,毛利率同比减少4.62个百分点。

彼时的三费占比已达12.81%,财务费用因有息负债增加同比上升29.08%,为后续的费用失控埋下伏笔。

进入2025年,局势全面失控。

三季报核心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总收入32.44亿元同比骤降21.99%,归母净利润仅3262.93万元,较去年同期的3.39亿元缩水90.37%;更值得警惕的是,扣非净利润首次转为-640万元,意味着公司主营业务已丧失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指标更是触目惊心,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27.22%跌至21.98%,净利率仅1.12%,较去年同期的8.06%下滑86.05%,几乎吞噬全部盈利空间。

成本与费用的反向背离,成为压垮利润的关键。

公司在投资者互动中承认,营业成本仅下降19.78%,降幅低于收入降幅2.21个百分点,直接导致毛利额减少3.12亿元。

三费的表现则显得有些荒诞了,在营收大幅下滑背景下,今年前三季度,公司三费总额升至6.29亿元,占营收比例升至19.34%,其中财务费用激增646.56%,较今年年中报320.83%的增幅还在继续扩大。

这种“收入降、成本降不动、费用反增”的三重挤压,构成了典型的盈利崩塌模型。

祸起何因?

雪天盐业业绩大幅下滑,直接原因是主要产品市场价格同比下降。公司在回应投资者提问时坦言,“三季度净利润下滑主要是部分主营产品市场价格同比下降所致”。

盐化工行业主要产品包括纯碱、氯化铵等,这些产品的市场价格在2025年持续低迷,直接影响了公司盈利水平。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行业供需失衡。行业专家分析指出,“两碱行业(纯碱、氯碱)作为工业盐的主要消费方向,供需失衡导致市场价格震荡下行”。与此同时,营业成本降幅仅为19.78%,不及收入24.57%的降幅,使得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财务费用的大幅增加更是雪上加霜。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财务费用大幅增加了320.83%,主要原因是持有货币资金减少,导致利息收入减少。

尽管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分别减少了15.95%和19.36%,但依然未能抵消财务费用激增带来的负面影响。

面对业绩压力,雪天盐业开启了“瘦身扩张”战略——一方面在优势市场精简渠道,另一方面则继续拓展全国布局。

2022年,雪天盐业以营销区域改革为抓手,吹响了市场化重塑的号角。位于省内外结合部的大湘西地区被选定为改革的试验田。

改革围绕“人”的问题展开。专营时代,公司机构设置严格按照行政区划,省内每个地级市设立分公司,每个区县设立经营部,造成严重的机构臃肿。

营销区域改革后,大湘西分公司将原来怀化、张家界、湘西州3个分公司整合为一,机构精简为3个部门,人员减少了1/6,管理岗位则缩减至原来的1/4。

试验田的改革经验随后推广到了整个雪天盐业。省内原本按地级市设立的14家分公司整合成6个区域性分公司;省外26家分公司则整合成10家区域分公司。

此项改革在2023年显现成效。年报显示,该公司省内市场累计销售同比增长31%,中高端盐销量同比增长33.8%,盈利能力有效提升。

省外市场销售小包盐同比增长13%,小包盐全国销量突破50万吨。同时营销渠道进一步做实,全国配送商数量同比增长超20%。

行业困局

从财务结构上看,雪天盐业的问题并非个案,而是整个行业的普遍写照。

盐化工板块在三季度承受了价格下行与需求减弱的双重压力。纯碱、氯化铵等主要产品价格持续回落,导致以“盐+盐化工”为主业的企业毛利空间被压缩。

在多重压力下,盐行业如何突围?未来走势或许并不全是悲观。

短期内,市场恐怕仍难言乐观。井矿盐受新增产能即将释放的冲击,价格下行压力未减;海盐虽受雨季影响,或有短期回弹,但总体仍徘徊在低位;湖盐工业原盐也大概率在60元/吨附近震荡,难以迅速回暖。

不少业内人士坦言,今年盐市的难,主要是“两头挤”:一边是产能持续扩张,一边是下游需求始终提不上去。特别是化工用盐,受制于两碱、氯碱行业的不景气,短期内难以出现实质性反转。

更让人担忧的是,价格下跌的幅度已逐步侵蚀到不少企业的成本线。即便有企业喊出“极致降本”的口号,但在大宗商品价格普跌的背景下,削减费用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对许多小厂来说,今年恐怕是“扛过去,就活着”的一年。

不过,市场也并非全无亮点。个别区域的特殊需求仍在支撑刚需成交,比如食品加工、腌制等民用领域,虽然采购趋于谨慎,但不会停摆;而局部地区因环保或检修导致短期供给收缩,也偶尔带来价格的小幅反弹。

从业内普遍的心态来看,大多数人已不再指望今年有反弹迹象,而是更关心两个现实问题:一是这一轮价格低谷究竟能持续多久?二是谁能在这场漫长的价格磨底中先撑不住?

毕竟,对盐行业来说,真正改变局面的,从来都不是谁喊了多少口号,而是谁能在漫长的低潮中,稳住客户,稳住现金流,少亏一点。

2025年的盐业市场,注定是一次“熬”的较量。或许行情仍会低迷,但行业里的许多人也深知:挺过寒冬的,往往就是下一个周期里的赢家。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