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驱动的高增长叙事逐渐褪色,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问题正成为徕芬难以忽视的发展隐忧。
凭借“戴森平替”的精准定位与强势营销,徕芬在过去几年迅速崛起。
然而,徕芬的崛起路径也伴随着争议。当流量红利逐渐消退,消费者对“平替”的认知趋于理性,徕芬正面临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与品牌转型的多重挑战。
营销裂变与产品质量的失衡困境
天眼查数据显示,徕芬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专注于个人护理电器研发与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核心产品为高速吹风机。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徕芬通过自研高速电机技术打破国际品牌垄断,主打高性价比的国产高端个护电器,在2022年推出的LF03系列吹风机凭借性能参数和价格优势迅速打开市场,成为国内高速吹风机领域的代表性品牌之一。
徕芬的崛起路径堪称新消费品牌的教科书案例。
据《36氪》等媒体报道,2021年徕芬将创始人叶洪新在首场产品发布会的内容剪辑成切片广告,投放至抖音、B站等平台,仅信息流投放一项就耗费了千万元资金,而当年徕芬的GMV只有1亿元。
这种营销驱动的增长模式带来了惊人业绩。据官方披露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3年,徕芬销售额分别为1.5亿、15亿和30亿元,短短三年时间里营收规模激增20倍。
但营销高投入的背后,是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2023年徕芬的营销费用占比高达42%,而研发投入仅占营收的3.5%。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在徕芬关联公司公开的专利中,大多数属于外观设计专利和技术要求较低的实用新型专利,与发明有关的专利占比较低。
营销与研发的失衡,直接反映在产品品质上。截至2025年11月27日,通过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检索关键词“徕芬”,涉及的投诉量累计已超1400条。投诉内容从电机故障、异响到高温烫伤,甚至有消费者反映产品在使用中爆炸。
营销驱动的增长模式为徕芬带来了短期业绩爆发,但产品质量问题的频发正在不断侵蚀品牌信任基础。
品类扩张与售后体系的挑战
面对增长压力,徕芬选择了品类扩张之路。
2023年,徕芬推出首款电动牙刷;2025年5月,又发布了号称全球首款搭载工业级直线电机技术的“徕芬直线往复式剃须刀”。
然而,新品类并未能复制吹风机的成功,反而放大了品牌的问题。电动牙刷领域,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徕芬前员工透露,2024年全年,徕芬牙刷产品线净亏损8000万元。叶洪新公开表示“认输”,指出“299元的售价我们只有40%不到的毛利,被70%左右毛利的对手按在地上摩擦。”
剃须刀产品则陷入了设计争议。据《贝多财经》报道,有网友指出,徕芬T1 Pro剃须刀与松下Air TM20在设计上高度相似。尽管徕芬回应称其专利早在2022年就已提交,但网友仍给其贴上了“丢不掉复制键”的标签。
更严重的是,随着品类扩张,售后服务问题集中爆发。《消费者报道》收到多位消费者投诉,反映在保修期内送修产品时遭遇售后拖延、处理敷衍、反复维修等问题。
例如,消费者刘女士的徕芬电动牙刷两次出现充电故障。“第一次送修回来用了1个多月又坏了,第二次联系售后,对方承诺补发新的数据线,结果拖了10天都没有寄出。”无独有偶,还有消费者的维修经历更是耗时近一个月,期间他不得不频繁打电话催促。
售后服务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和品牌声誉。人民网深圳舆情部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关于徕芬的网络讨论中,负面敏感信息占比21.28%,正面信息仅占1.63%。负面舆情热词包括“投诉”“质量”“退货”“三包”等。
徕芬的品类扩张并未带来第二增长曲线,反而暴露了其在产品矩阵拓展过程中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
“平替”模式的先天缺陷与行业困局
徕芬的困境揭示了“平替”商业模式的结构性挑战。
“平替”战略在初期能够快速打开市场。徕芬吹风机599元的定价仅是戴森的五分之一,成功吸引了那些渴望高端产品但预算有限的消费者。然而这种战略在中长期会限制企业发展,难以建立真正的品牌溢价。
更为严峻的是,徕芬正面临“被平替”的威胁。
随着竞争加剧,美的、飞科、追觅等品牌已经推出了200元以下的高速吹风机,小米生态圈企业和一些白牌产品甚至将价格下探至100元至150元。
价格战的白热化使行业不可避免走向低价竞争。据奥维云网报告显示,近年高速吹风机的价格竞争趋向白热化,200元以下价格段占比涨势迅猛,达到了10.4%。徕芬被迫将产品价格从LF03的599元,下探到了SE Lite的199元。
低价竞争必然带来成本压力。面对价格战,徕芬不得不严控成本,这可能埋下了品控隐患。
徕芬的增长数据已经显示出疲态。2022年至2024年的三年双11期间,徕芬的全网GMV分别为2.9亿元、4.4亿元和5亿元,近两年的增速分别为51.7%和13%,增速明显下滑。
徕芬的案例成为中国新消费品牌的缩影:凭借营销和价格策略快速崛起,却在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上缺乏坚实基础。
总结
从吹风机到电动牙刷,再到剃须刀,徕芬的多品类扩张并未带来第二增长曲线。
电动牙刷年净亏损8000万,剃须刀被质疑设计雷同,吹风机面临“平替们的围攻”。
徕芬的案例成为中国新消费品牌的缩影:凭借营销和价格策略快速崛起,却在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上缺乏坚实基础。在流量红利消退、消费理性回归的今天,仅靠“平替”概念已难以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
徕芬通过社交媒体、视频平台、达人明星推荐等形式,集中声量强化“技术普惠”的特质。但真正的“普惠”不应仅是价格低廉,更应是品质可靠、服务完善的技术民主化。对于徕芬和类似的中国品牌而言,是时候从营销驱动转向产品驱动,构建真正的技术护城河了。
至于徕芬最后结局如何,我们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