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25年,以一副猝不及防的形态出现,国防、科技、文化、国际政治领域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回望过去几年,我们共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震荡。疫情、战争、经济衰退、地缘政治……这些关键词充斥着我们的视野,也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运行规则。然而,危机往往与机遇并存,动荡中也孕育着新的希望。
2025年,作为投资人,我们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感受到时代浪潮的冲击,更能深切的感受到春江水暖。站在产业前端,立在创新前沿,投资人对于已经到来的2025有着什么样的期冀和见解?
我们邀请了多位顶尖投资人,将以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未来经济、投资的路线图。
此文为融中特别策划·《投资人:快答2025》系列报道第十二篇。
近年来,随着硬科技企业的崛起,地方政府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跨越发展中愈发依赖科技创新型企业。
科技型企业是推动地方政府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核心。自2025年初DeepSeek R1模型问世以来,如何打造有利于科技企业孵化和成长的创新生态,已成为全国各省市关注的焦点。作为券商系股权投资机构,海通开元凭借丰富的股权投资经验,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致力于构建“技术转化+投资助力+资源赋能+政策扶持+资本运作”的全周期赋能服务体系。
面对募资放缓的市场环境,海通开元积极调整策略,推动区域直投基金及母基金的设立,深化与产业龙头的合作,并持续服务长线资本。在退出策略上,海通开元强调灵活调整,探索多元化的退出路径,以应对IPO路径依赖的挑战。未来,海通开元将继续秉持“专业专注”的投资理念,助力地方政府打造优质科创企业成长的沃土,推动股权投资与招商引资、产业升级的联动发展。
以下为融中财经对话海通开元董事长张向阳实录,以飨读者:
融中财经:DeepSeek之后区域政府都在反思如何产生核心项目?作为GP,和政府的合作模式会否有新的变化?
张向阳:硬科技企业是推动地方政府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核心。自2025年初DeepSeek R1模型横空出世并在全球科技界产生巨大影响以来,如何打造有利于科技企业孵化和成长的创新沃土,已经引起了全国各省市的高度关注。股权投资作为地方政府培育和招引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重要手段,其关键作用日趋凸显。海通开元在股权投资方面与地方政府有着丰富的合作经验。作为券商系股权投资机构,我们要发挥好券商大平台资源优势,不仅要加强自身的投资能力、管理能力、合规风控能力,更要全方位提升对地方政府的服务能力,通过自身丰富的人脉关系、多元的项目来源、深刻的地方产业理解等,避免简单化、机械化的招商引资,而是在投资前端挖掘和投资最适合当地产业的行业与企业,在投资后端与地方政府深化合作,着力构建“技术转化+投资助力+资源赋能+政策扶持+资本运作“的全周期赋能服务体系。未来,基金管理人应该突破传统财务投资的边界,成为新型政企关系的共建者,与地方政府联手打造优质科创企业成长的沃土,促成股权投资与招商引资、产业升级的联动发展。
融中财经:近两年募资放缓的情况下,2025在募资会有哪些新动作?
张向阳:近两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募资数量与金额连续下滑,下滑幅度达到30%-40%。在募资难的困局下,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如国资LP成为新设基金的出资主力、资金向头部管理人的大体量基金集中、长线资金参与度提高等。在此背景下,海通开元也在积极调整募资策略,提升募资工作质效。
其一,继续推动区域直投基金及母基金的设立。通过“基金+基地”的成熟模式,与重点区域地方政府合作,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打造助力地方产业升级与招商引资的高效平台。目前,海通开元已经在上海浦东、广州、合肥、芜湖、石家庄、盐城等多地完成成功实践。其二,深化与产业龙头的合作。海通开元作为券商系股权投资机构,已投项目中上市公司已经超百家,并依托集团头部券商资源,能够触达大量产业龙头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产业龙头的合作,特别是通过下属的专业化并购投资平台海通并购资本,围绕产业龙头的各类发展需求,设立更多产业投资基金或并购基金。其三,继续做好长线资本的服务工作。海通开元与社保基金、大型保险集团、国家级母基金等长线资本有着丰富的合作经验和牢固的合作基础。在当前股权投资行业重要性日趋凸显,长线资金加速“入市”的背景下,我们要继续履行好资产管理人义务,与各类长线资金探索更多合作模式,做好相关服务与赋能。
融中财经:退出策略上,有什么新计划和变化?对2025年一级市场流动性怎么看?并购和S基金的发展为什么不及预期?IPO路径依赖怎么打破?
张向阳:退出是投资领域的一门艺术,退出决策的好坏直接影响基金的投资收益。近年来,海通开元持续加大项目退出力度,并取得一定成效。在战略层面,公司首先是牢固树立退出的“决心”,增强团队退出工作的意识、组建专门的退出团队,并配套相对应的奖惩机制。在执行层面,公司针对不同阶段项目和不同类型基金,制定具体的投资策略并实时调整。对于未能如期完成上市或并购的项目,不能简单的一“退”了之或一“诉”了之,实际上很多项目未来仍有发展潜力,强硬执行回购、起诉,只是履行了形式上的责任,不是一种真正负责任的态度。退出是对出资人的信义义务,要保证大部分的项目按期退出,但具体的退出决策仍需要灵活调整。
退出难是当前阶段股权投资市场客观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国内股权投资机构而言,已经习惯IPO退出这一收益率、流动性最有保障的退出方式。在IPO审核收紧、监管趋严的形势下,股权投资机构探索和尝试并购、S基金等更加多元的退出方式势在必行。目前,并购重组交易市场热情高涨,但成功案例还不多,一个核心原因在于买卖双方的供需错配和估值的不匹配,导致并购撮合的难度较大。S基金同样也面临供需不匹配、定价机制不成熟、交易复杂等一系列问题。未来,随着出资方、投资机构、项目方对IPO及投资回报的预期降低,多元化的退出路径必然会引起更多的重视,叠加政策的完善和更多市场化的尝试,这些问题会逐步解决。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近期市场出现的积极变化。在国内资本市场方面,IPO审核态势出现放宽迹象,如2月7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持续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大量科技类被投企业上市难的困境有望得到缓解。在国际市场方面,2025以来香港市场和美国市场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特别是香港市场,日均成交量和平均估值均达到历史较高水平,为被投企业的退出提供了更多选择。相信上市政策的逐步放宽和境外市场的优异表现,将有效提振股权投资市场信心,对2025年一级市场流动性起到积极作用。
融中财经:用一个词语形容自己的投资风格?总结自己投资决策中最“大胆”的一次是什么?
张向阳:“专业专注”始终是海通开元开展股权投资业务的底色。海通开元团队不断强化“专业专注”的投资理念,聚焦在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并通过一系列架构调整和制度设计,确保团队专注在所负责的细分领域,真正做到对行业“看得懂”,对企业“看得清”。正是上述理念,构成了海通开元投资高风险项目时的底气。
以海通开元2019年投资的某半导体设备企业为例,虽然该企业在细分领域已具备一定影响力,但正面临盈利水平低、估值高企及已经在境外上市带来的退出路径不确定等多重挑战。在彼时科创板尚未开放的背景下,海通开元团队基于对行业的深度研究,通过技术壁垒分析、市场空间测算等专业论证,坚定看好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最终完成投资决策。在投后阶段,团队围绕资本运作规划、产业链资源对接等维度持续赋能。目前,该企业已于科创板挂牌上市,成长为国产半导体设备领军企业,不仅为海通开元带来丰厚投资回报,更成为公司构建的、涵盖80余家上下游企业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圈的关键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