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要讲时机。
再好的中国公司,如果赶在瑞幸咖啡造假退市的那段时间上市,恐怕都会有些艰难。以至于彼时很多中国公司都暂缓了IPO,想等瑞幸的风波过去。这是外部时机,内部时机上,则要赶在企业增速最快、利润率最漂亮的时候IPO。
尤其是周期性行业。
国内头部储能企业海辰储能成立六年,终于赶上了行业周期的高点。2023年,国际碳酸锂价格开始回落,下滑的价格一部分转化成了消费者的实惠,另一部分则转化成了利润。
海辰储能的毛利率从2022年的11.3%提升至2023年的12.1%,并进一步提升至2024年的17.9%。海辰储能也在2024年实现了盈利,虽然有补贴的贡献,但利润结构的优化也是客观事实。
打铁需趁热,2025年3月,海辰储能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行业热、业绩好,如果在这个时候IPO,海辰储能有机会获得一个相对更好的估值逻辑。
但一场诉讼为“高点上市”带来了不确定性。
2025年6月,宁德时代以“不正当竞争”为由起诉海辰储能及吴祖钰等8名被告,指控其通过挖角技术团队、复制专利技术。海辰储能的创始人曾供职于宁德时代,而宁德时代指控海辰储能的587Ah储能电芯,与其专利参数高度重叠,能量密度偏差仅4.4%,远低于行业10%的技术代际阈值。
是否不当竞争,要由法官判断。但商业上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个风波发生的时机,让海辰储能太难受了。它正好卡在IPO的关键节点。几个月后,海辰储能的招股书失效。
这不代表上市彻底失败,但如果等到诉讼危机解决,彼时的碳酸锂会是什么价格?彼时的储能增速会是多快?彼时的竞争对手会有多强?
最佳时机错过了,招股书里的缺点,就会被放大。
比如超高的应收账款,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其贸易应收款项分别为2.23亿元、40.2亿元、83.1亿元,占营收的比重由6.2%增至64.3%,在流动资产中的占比由15.45%升至51.7%。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30天延长至186天。公司资产负债率为73.1%,银行借款余额为99.83亿元。
比如海外大客户的破产:在海辰储能的招股书里,海外业务的毛利率超过40%,而国内业务只有8.1%,这才支撑起了海辰储能17.9%的最终毛利率。但其美国第一大客户Powin已向当地法院申请了破产保护。换句话说,下份招股书,海辰储能的数字可能就会变一幅模样。
大多数行业里,老二、老三的利润率、护城河很多时候都不如行业老大。以海辰储能和宁德时代为例:2024年,宁德时代的储能收入是海辰储能的四倍以上,毛利率也高了超过8个百分点,国内更是高了两倍以上。
但非头部企业往往有着更强的爆发力,更快的增速,这能够给投资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只是随着招股书的过期和诉讼危机的笼罩,海辰储能想再找到一个绝佳的IPO窗口,恐怕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