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5日,丰倍生物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至此,毅达资本在2025年已收获9家IPO企业,其年度IPO数量在全国创投机构中稳居前列。

“丰倍生物是毅达资本2023年上半年最后一家申报受理的企业。”回顾该企业的IPO历程,毅达资本高级合伙人厉永兴印象深刻。在随后近两年时间里,他带领团队全程陪伴丰倍生物——既共同面对IPO审核趋严的重重考验,又协助企业化解欧盟对中国生物柴油征收反倾销税带来的业务冲击,通过战略梳理与资源对接,推动企业及时完成业务转型,最终助力其跨越上市门槛。
将视角拉至2025年全年,创投行业与资本市场,正同步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一方面,全球供应链、创新链与资本链加速重构;另一方面,一级市场投资热度稳步回升,二级市场则鲜明呈现“科技引领”的行情特征,海内外市场对科技资产的价值重估同步推进。支持科技创新的资金供给持续扩容,首批民营创投科创债的成功落地,不仅为产业创新注入强劲资金动力,更印证了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在年初的预判——2025年将成为创投行业“资金供给充裕、资金成本低位、营商环境优化”的关键窗口期。
厉永兴在今年2月毅达绿色基金年会上“寒冬将尽,春日可期”的判断,也伴随着丰倍生物等一批被投企业的成功上市,得到了生动的验证。
产业洞察与资本赋能双轮驱动,
护航企业走稳“上市路”
丰倍生物的成长轨迹,堪称非食用油脂产业升级的典型样本。
企业从一度被视为环境污染重灾区的“地沟油”再生赛道起步,历经十一年技术深耕与产业探索,成功构建起“非食用油脂—生物燃料(生物柴油)—生物基材料”全产业链,不仅实现了向“硬科技服务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其产品更成功进入托克、嘉能可、壳牌、BP等国际能源巨头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成为循环经济领域的代表性企业。
梳理丰倍生物的融资历程可以发现,丰倍生物成立11年间仅进行一轮外部融资,与同期生物科技企业年均1.5轮的融资频率形成鲜明对比。这并非意味着企业“不缺钱”。事实上,自2019年正式迈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后,公司一度面临新建产能所带来的资金压力。
转机同样出现在这一年。在一场创业大赛中,丰倍生物团队结识了同时担任评委与辅导导师的厉永兴。厉永兴在主题分享中对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在辅导过程中对企业发展的细致指导,令丰倍生物团队耳目一新;而丰倍生物在技术上的核心优势与市场潜力,也恰好契合厉永兴当时布局环保与循环经济赛道的战略方向。这场双向认可,使丰倍生物在当年迎来首个资本转折点:获得毅达资本的A轮独家注资,后者也成为其至今唯一的外部机构投资人。
在当时,非食用油脂赛道因行业分散、盈利不稳定、政策依赖性强等原因,并未受到资本的广泛青睐。厉永兴为何敢于“逆向布局”?这份信心源于两大支撑:一方面,自身深耕绿色环保领域十余年的积累,使他具备超越市场的行业认知与风险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则依托于毅达资本团队所能提供的“互补性赋能”,这正是其敢于培育早期项目的底气所在。
作为本土头部创投机构,毅达资本的注资为丰倍生物带来无形的“信用背书”,助力其环保新材料项目顺利落地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针对企业资金需求,团队进一步牵线当地银行,帮助优化融资结构,推动新建产能逐步释放。
“投资前,我们首先引导企业加深对行业趋势的理解与判断。完成投资之后,则更多侧重于提升其证券化路径的规范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IPO板块选择方面提供建议,以及在外部竞争环境波动时,提供整体业务战略转型的建议。”厉永兴表示。
这种深度参与、价值共创的“非纯财务投资”逻辑,不仅贯穿于丰倍生物的培育全过程,也在厉永兴所助推的十余个IPO项目中反复得到验证,使毅达资本多次成为企业A轮融资的唯一机构投资者。
赛道深耕与ESG理念双重支撑,
筑牢绿色产业投资硬实力
在全面绿色转型的产业浪潮下,绿色产业已从资本“可选赛道”升级为“必争赛道”。毅达资本的绿色投资实力,正通过2025年的IPO成果直观体现——今年收获的9家IPO企业中,半数带有鲜明的绿色产业印记。
这一成果并非朝夕之功,它源于毅达资本自成立之初便植入骨髓的绿色投资基因,以及二十余年如一日的产业深耕。
据毅达资本总裁尤劲柏介绍,早在2000年,毅达团队便前瞻性地开启了新能源领域的系统布局,从早期的光伏、风电,逐步延伸至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再到如今的智能电网、储能、智慧交通等前沿领域,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绿色产业投资地图。
尤劲柏表示,体系化的ESG能力,是毅达资本绿色投资的另一大支撑。作为业内最早发布ESG报告的创投机构,毅达资本自2019年起便系统性梳理ESG投资实践,推动ESG标准体系落地,至今已连续六年发布相关报告;2023年,公司更正式成立ESG审查委员会,重点围绕“用ESG衡量和引导被投企业”与“加强自身ESG标准体系建设”持续优化,为绿色投资提供标准化、专业化的决策依据。
二十余年的布局与体系建设,最终转化为实打实的投资成果:从光伏工控领域的隐形冠军汇川科技、打破国外垄断的风电叶片标杆中复连众,到全球核电运营巨头中广核电力、科创板环保工程服务第一股万德斯;从贵金属回收龙头浩通科技,到新能源全链条测试装备供应商科威尔;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龙头伯特利,再到如今以非食用油脂重新定义循环经济价值的丰倍生物——这些覆盖绿色产业全谱系的标杆企业,共同构成了毅达资本ESG投资理念的最佳实践。
截至2025年10月底,毅达资本累计投资绿色及节能环保产业企业超过100家,累计投资金额超过60亿元,已成功助推近40家企业上市,是国内绿色经济领域退出质量和效率最高的创投机构之一。
在厉永兴看来,绿色投资的硬实力,本质是“认知变现”的能力。“当你深入行业,比市场多一分认知,就能在竞争中多一分胜算。”他以锂电行业为例:在行业扩张最疯狂的阶段,团队曾密集接触多个看似优质的项目,但在立项会上,经过对供需关系的审慎分析,最终否决了相关投资。不久后,该行业因产能严重过剩陷入深度调整,市场价格断崖式下跌,毅达资本则成功避开了这一轮巨大的周期性风险。
“行业里的每一次经验与教训,最终都会沉淀为认知的超越。而这一点点超越,能帮助我们预判市场逆转信号、应对周期波动,避开诸多潜在风险。”厉永兴说。
锚定科技创新驱动,
以培育“创造性破坏”推动产业变革
绿色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如果说绿色产业是毅达资本的投资基因,那么科技则是其始终坚守的投资底色。
从半导体芯片分析测试能力领先国际的胜科纳米,到以铁芯技术赋能航天、核电领域的华新精科,再到研发国内首款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的中慧生物,再到12英寸硅片龙头西安奕材——观察毅达资本今年的IPO企业名单,“以技术创新驱动行业变革”是它们共同的标签。
自成立以来,毅达资本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科技含量高、具备人才引领效应的“硬核”行业进行深耕布局。
2018年以来,中国坚定转向科技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同年,毅达资本在行业内率先提出科技投资从“Nice to have”转变为“Have to have”,并梳理出未来科技投资的14个关键核心领域,重点关注那些在推动科技自主可控、保障产业链安全方面有所擅长,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的项目。
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毅达资本的科技投资成果持续释放:成立至今,已累计投资超过1000家企业,其中90%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包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9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家,其中已有52家“小巨人”企业成功登陆A股。近五年来,毅达资本在半导体、生命科学、高端装备、高端材料、人工智能等关键科技领域的投资强度始终保持在90%以上。
“从技术积累到产业突破,一大批百亿级甚至千亿级科技企业的崛起,不仅印证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强劲生命力,更让‘科技创新驱动价值重塑’成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核心基石。”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表示,未来几年,中国科技创新仍将是行业长期主线。
这一判断既有历史经验支撑,也有理论依据——从国际视角看,以苹果、微软、谷歌、英伟达、Meta、特斯拉、亚马逊为代表的美国科技“七姐妹”,曾带动美国股市连续多年增长;从理论层面看,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创新增长理论学者,进一步肯定了“创新驱动增长”的核心价值。其中,乔尔・莫基尔论证了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而菲利普・阿吉翁与彼得・霍伊特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则精准阐释了科技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内在规律。
“作为创投从业者,我们的核心任务是发掘具备‘创造性破坏’潜力的科技创新,以资本助力其成长。”厉永兴表示,随着国际环境改善、政策体系完善及IPO市场回暖,市场波动将逐步减弱,而资本市场最核心的任务,是支持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巨大先发优势,或颠覆性价值的产业,如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
“创投行业的本质就是‘凝聚社会资本,投资国家未来’,而科技创新正是未来的核心载体。”应文禄进一步指出,从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深度进口替代、人工智能引发的产业重构、到上市公司显著提升的并购重组活跃度,2025年涌现的三大结构性机遇,正印证了科技投资时代的到来。
“毅达资本从2018年明确科技投资转型,到如今90%以上被投企业聚焦关键科技领域,正是在践行这一逻辑。”应文禄强调,未来,公司仍将沿着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强链补链的主线持续深耕,在半导体、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赛道,以耐心资本赋能颠覆式创新,让科技真正成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