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创始人家族,败也创始人家族”。
近日,据外媒报道,一家德国老牌电机企业Anhaltische Elektromotorenwerk(以下简称:AEM),宣布正式破产倒闭,工厂停止生产,剩余约50名工人被全部解雇。
AEM诞生于1993年,两位创始人家族持股70%,拥有绝对控股权。在2024年10月申请破产保护后,历经1年寻找买家,但管理层坚持“不稀释控制权”,无“白衣骑士”愿意接盘,最终走到终点。
倒闭细节,最后50名员工也已解雇
我们先简单理一AEM破产的来龙去脉:
2024年10月10日,管理层向德绍地方法院提交破产申请,进入预破产程序;150名员工工资由联邦劳工局“破产金”垫付至11月底。
第二天,也就是2024年10月11日,MDR、MZ等本地媒体曝光“已出现首批意向投资者”,公司对外口径仍是“整体保留”。
到了2025年2月4日,债权人会议表决延长谈判期,托管人继续为“整体出售”招商。
2025年6月上旬,最后一批在手订单(船用发电机与水电站机组)完成,生产现场进入“空转”状态。
2025年11月8日,AEM公告“投资搜索失败”,启动清算;剩余约50人接到即时解雇通知。
昨天,也就是2025年11月13日,当地报纸Merkur报道“机器设备正被评估、拍卖”,厂区预计2026年Q1交还房东。
三座大山,最终压死了骆驼
细究起来,AEM破产导火索无非是三方面,即:订单大跌、成本暴增、融资失利这“三座大山”。
数据显示,2024年AEM营收约1200万欧元,同比跌35%;其中占营业额55%的“水力发电机+船用柴油发电机”板块被亚洲竞争对手以低价抢走,2024年新签订单仅680万欧元,创1993年以来新低。
祸不单行的是,自2023下半年起,电工钢(NO20牌号)采购价上涨28%,铜线上涨21%,而AEM与客户签的多为“开口价+12个月交付”,无法向下游转嫁。
更为致命的是,管理层的决策失误。2021年,AEM与Sparkasse Dessau签订了350万欧元循环授信,2024年Q2因EBITDA连续两季为负触发 covenant breach,银行停止出款;潜在投资者要求原股东“大幅债务减记”,而两位创始人家族拒绝,谈判在2025年5月宣告破裂。
2024年10月,AEM破产申请时,还有150名员工;但到了2025年6月完成最后订单前,通过“自然流失+部分提前退休”,员工总数只剩下约50人。要知道,鼎盛期AEM的雇员总数超2000人。
创始人家族不愿“稀释控制权”,从未引入过PE/VC机构
今天的AEM厂房仍位于德绍市Kühnauer Straße,最早是1872年成立的BAMAG(柏林-安哈尔特机械股份公司)的铸造与传动车间。
1945年空袭后80%建筑被毁,1946年收归国有,成为VEB Elektromotorenwerk Dessau,专职生产船用、水电站用电机,鼎盛期雇员超2000人。
两德统一后,托管局原计划1992年底关闭工厂。但1993年4月,4名中层工程师成立了AEM-Anhaltische Elektromotorenwerk Dessau GmbH,以1德国马克象征价格+承担债务的方式完成MBO,并接收留下的150名工人。
1993-1995年间,AEM拿到了州政府2100万马克补贴以及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900万马克贷款。在二者的支持下,AEM算是起死回生,新厂房、新线圈生产线相继落成,产能也提升至年产6万kW电机。
1996-2005年间,AEM审时度势,聚焦“特种电机+小批量定制”,推出潜水电机、轴高800mm低速同步电机等差异化产品,出口比例由15%升至42%,员工人数也回到了220人。
此后大概10年,AEM累计再投资1200万欧元,新建了激光冲片车间、环保涂装中心,通过ISO 9001/14001与DNV船级社认证,成为德国“隐形冠军”会员企业;年营业额最高达2800万欧元(2014年)。
但很可惜的是,AEM自始至终未引入过PE/VC等外部机构,错过了借助资本扩张、进化的绝佳时机。
据了解,两位创始人家族持股70%,员工持股会20%,德绍市财政10%。即便在濒临破产的危急时刻,管理层仍坚持“不稀释控制权”,导致2024年危机时缺乏“白衣骑士”快速施救。
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创始人家族将一个“确定”要关闭的企业救活,并把它带到国际一流水准,最后又将其推向了破产倒闭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