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芯生物“伤仲永”

2025-11-21
来源:医曜
微芯生物曾在上市之初被市场寄予厚望。

谁是A股预期落差最大的药企,微芯生物绝对值得一个提名。

集“科创板原创新药第一股”、“中国首个原创抗肿瘤化学新药”等光环于一身,微芯生物曾在上市之初被市场寄予厚望。然而,七年时间过去了,微芯生物不仅没有达到当初投资者的期望,甚至还走出了一条坎坷异常的成长之路。

9月11日,微芯生物最重要的早期投资者博奥生物突然宣布,拟计划减持不超过3%股份。截至11月20日,博奥生物已连续减持482.9万股(约占总股本1.12%)股,致使公司股价走势持续承压。目前,微芯生物股价仍处于历史底部,但重要投资者却毅然减持,迫使投资者心中五味杂陈。

作为中国第一代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微芯生物为何没有达到市场的期待呢?这背后的故事或许值得所有产业人深思。

先胖不算胖

中国创新药一片荒漠的2001年,留美博士鲁先平与多位海归科学家共同在深圳创立了微芯生物,成为中国首批专注于原创小分子药物研发的生物医药公司之一。

微芯生物当时有多领先呢?比贝达药业早成立两年,比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早了十余年。不仅布局时间早,微芯生物也热衷于“FIC”研发。

2014年,微芯生物的西达本胺(商品名:爱谱沙®)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亚型选择性HDAC抑制剂,也是中国首个原创抗肿瘤化学新药,用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对于西达本胺,桑国卫院士评价“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西达本胺是第一批中国创新药研发的缩影。几乎就在同一时期,贝达药业在2011年上市了埃克替尼,艾力斯在2012年研发了一类新药阿利沙坦,转型创新药的康弘药业也在2014年上市了康柏西普。

然而,与其他“同级生”不同的是,微芯生物虽然手握重磅产品,却未能将其彻底做大做强。西达本胺上市4年后销售收入才破亿元,直至2024年上市十年后,销售收入才达到5亿元,距离一个大品种的标准还有相当距离。

看看同期的小伙伴:贝达的埃克替尼2016年和2017年连续突破10亿元,2019年突破15亿元,2021年突破20亿元。目前,其累计销售额已经超100亿元;康弘药业的康柏西普2015年上市当年收入达到2.67亿元,此后十年间一路飙升,2024年收入已达24.43亿元,十年涨幅815.73%;即便是艾力斯的阿利沙坦被转手卖掉,也换来了10.2亿的现金,为后续艾力斯研发伏美替尼积累了足够多的弹药。

对比之下,微芯生物的西达本胺多少有些高不成低不就。虽然微芯生物成功于2007年将西达本胺国际权益BD给了沪亚生物,开创了中国创新药BD的先河。但BD首付款却仅为2800万美元,而沪亚生物也并未帮助西达本胺在国际上取得重大突破,这体现出的正是时代的局限性。

同样的窘境也出现在资本市场上。2019年8月,微芯生物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成为“科创板原创新药第一股”,但这却演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开局即巅峰”的故事。

上市首日,微芯生物涨幅高达366%,股价最高点超过150元,市值突破500亿大关。可此后六年来,微芯生物再也没能超越第一天的高点,反而一路向下,最低曾跌至12元。如今市值只是在120亿元上下徘徊。

如此市值表现,甚至无法挤入当下创新药第二梯队,更无法与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康方生物等领军公司相比。时也、命也、运也。

细节决定成败

能够在荒芜中发现“创新药”的机会,微芯生物管理层的战略视野不可谓不超前。公司专注于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领域的原创新药研发,既有重磅产品上市,也有在研管线布局。

可是战略上的完美,并不等同于最终结果的胜利,仍需通过战术执行去落地。而执行层面细节上的欠缺,正是微芯生物未达预期的关键。

比如在西达本胺上,这款十年磨一剑的产品本身极具噱头,可首个适应症却定在了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上。这个适应症确实在临床上有极大的未被满足的需求,但该适应症总体规模太小,大约只占淋巴瘤患者的15%。《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4》中指出,中国每年淋巴瘤发病人数约为10.15万。这意味着,中国PTCL的患者规模可能仅在1.5万人左右。这正是西达本胺上市多年后,市场规模迟迟无法做大的主要原因。

在如今创新药已经较为成熟的今天,这样差异化的适应症选择或许没问题,但当时中国创新药一片空白,西达本胺这样的临床策略显然值得商榷。

2017年之后,西达本胺的销售收入增速直线下降。直到2019年,西达本胺才获批了乳腺癌适应症,才带动了其销售额增速的再次回升。不过,由于乳腺癌领域的竞争激烈,很快其又达到了销售瓶颈,导致产品增长乏力。

微芯生物的战术性失误不仅于此,在其第二款产品西格列他钠上的运营上也有体现。西格列他钠是微芯生物独家发现的全新机制新分子实体药物,是全球首个PPAR全激动剂。2021年10月,西格列他钠成功获批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随后,微芯生物将西格列他钠授权给海正药业销售。这一战略选择本也无可厚非,毕竟微芯生物之前的销售队伍侧重于肿瘤管线,新建一个代谢销售队伍,成本巨大且有风险。但问题还是出现在战术执行上,也就是授权对象没有挑好。海正药业接手4年之后,西格列他钠销售额才破亿。这引起了微芯生物的不满,2024年10月31日,双方提前终止合作。

四年销售黄金期,虽说不上是虚度,但显然没有达到市场最开始的期待。而这四年,正是“一号产品”西达本胺陷入停滞的时期“二号产品”续不上力,导致微芯生物业绩开始承压。2023年,其营收首次出现上市以来下降,2024年更是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微芯生物的“梦”,破碎在一个又一个执行细节中。

今时已不同往日

面对困境处境,微芯生物也在积极应对。

首先是在不断挖掘老产品的新潜力。2024年4月,西达本胺在中国获批联合R-CHOP用于治疗MYC和BCL2表达阳性的既往未经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当年12月,该适应症纳入国家医保目录。DLBCL的适应症市场明显大于PTCL。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西达本胺销售额也增长了15.14%。

但错过最佳时机的西达本胺,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在DLBCL的治疗中,前面已经有利妥昔单抗、维泊妥珠单抗等一线治疗药物,而西达本胺目前只适用于存在MYC/BCL2双表达的DLBCL。同时,西达本胺后面的追兵也逐渐增多。正大天晴已于今年6月提交西达本胺片4类仿制上市申请。此次挑战专利成功,更是让微芯生物危机感倍增。

另外一个西格列他钠在自营销售之后,表现不错。2025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5.7%,可由于基数还小,想要支撑起门面有待时日。而且,降糖领域的药物层出不穷,微芯生物从头开始自营销售,能否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其实也是需要面临考验的。

除了已上市的产品外,微芯生物大部分管线距离瓜熟蒂落还比较远。其中,西达本胺结直肠癌三期试验进度靠前,并且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不过该实验从去年8月份进行至今,尚未有新的结果产生。

临床进度靠前的还有西奥罗尼用于卵巢癌适应症的三期临床试验。根据微芯生物半年业绩说明会内容,截至2025年7月22日随访阶段数据,西奥罗尼联合方案一线治疗6个月PFS率约80%,非头对头较化疗的历史疗效明显更佳,初步显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

目前来看,即便一切顺利,这些新产品/适应症距离上市仍有约2年的时间,真正产生销售效益保守估计还需要2~3年。在大约5年的空窗期内,微芯生物现有产品的市场价值要经受住考验,为公司争取足够的现金流支持。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毕竟,微芯生物的财政状况也存在隐忧。

自上市以来,公司的毛利率逐渐走低,从95.81%下滑至86.78%。而资产负债率却连续上升,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达到52.99%,在申万生物医药行业的159个化学制药企业中排名第25,表明其有着明显高于行业的负债压力。

更为关键的是,当年微芯生物一手好牌打烂了,这无疑让很多投资者失望而归。如今市场中的创新药可选标的大幅增加,资本市场还愿意给其第二次“开枪”的机会吗?微芯生物又如何向市场证明自身的细节把控能力呢?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