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公司,怎么越来越像NBA了

2025-11-24
来源:融中财经
“AI巨星”的天价合同

硅谷,正在经历一场“人才大爆炸”。

过去一年,科技巨头们关注的焦点已从数千亿美金的显卡战争,悄然转移到了少数顶尖人才的脑力竞赛上这种转变太过戏剧性,以至于硅谷投资大佬David Cahn不得不援引体育界的规则来解读正在发生的疯狂。他一针见血地指出,AI实验室正越来越像“球星战队”核心原因很简单:随着基础算力的趋同,人类的突破性智慧成为了最稀缺的瓶颈。

这场人才资本战,已经彻底撕裂了传统硅谷的薪酬体系。我们正目睹顶尖AI科学家拿到与职业运动员相媲美的天文数字:对于最顶尖的异类天才来说,薪酬方案甚至可能是数十亿美元。这已经不是慷慨的奖励,而是对数万亿价值的“总冠军奖杯”所做的战略性、对冲不确定性的投资。

越来越像球星团队的AI公司

人才成本已成“天花板”,AI巨头正在“球星化”最近,硅谷投资大佬David Cahn发了一篇文章,讨论了AI公司高薪挖人的疯狂程度,很有趣地把AI公司对人才的执着和体育团队做类比。

他在文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对人才的执着关注,人工智能实验室正越来越像体育团队:它们都由一家超级富有的科技公司或个人提供支持。明星级人才可以获得数千万、数亿,对于最顶尖的异类天才来说,甚至可能是数十亿美元的薪酬方案。与球员通常签订长期合同的体育团队不同,人工智能的雇佣协议是短期和流动的,这意味着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能被挖走。”

这段话,直接撕开了AI产业光鲜外衣下,一场比硬件军备竞赛更疯狂、更无情的“人才资本”竞逐。

如果说去年是一场关于显卡的战争,是一场比拼谁能花6000亿甚至8000亿美元构建更大“球场”的资本游戏,那么今天,焦点已经彻底转移。正如AI领域领袖伊利亚·苏茨克维尔(Ilya Sutskever)所暗示的——“我们所知的预训练将终结”——仅仅依靠堆砌更多的芯片和数据实现线性增长的红利正在消退。

基础算力作为稀缺资源的地位已让位于人类的突破性智慧。今天,谁拥有能够发现“第二条Scaling Law”或开创全新推理机制的“大脑”,谁就拥有了垄断未来的入场券。硬件只是燃料,人才才是引擎,这使得AI实验室的运作模式从传统的科技研发中心,彻底转向了由顶薪巨星主导的精英体育俱乐部。

当价值数万亿的“总冠军奖杯”——AGI或下一个垄断级应用——悬在眼前时,任何阻碍胜利的瓶颈——尤其是流动性极差的顶级人才——都将爆发出惊人的估值。这就是为什么AI界的“超级巨星”们能够拿到与NBA顶薪球员相媲美的天文数字:数千万甚至数十亿美元的薪酬包不再是慷慨的奖励,而是对冲未来不确定性的战略性投资。在财务模型的深层逻辑中,这些支出是完全合理的。

一个能够为公司带来GPT-5级别突破的核心研究员,其创造的未来价值远超任何硬件投入的回报率。他们不是普通的雇员,而是拥有决定公司命运权的“特许经营球员”。这种极度的稀缺性,加上AI行业固有的高风险和高迭代速度,共同推高了这群天才的“身价泡沫”。更残酷的事实是,这种人才成本已成为继硬件之后的第二道、更难逾越的竞争壁垒。NBA的“工资帽”原本旨在平衡联盟竞争,但它催生出的“奢侈税”制度却让少数豪门得以通过烧钱来固化其优势。

今天的AI战场如出一辙:只有“由一家超级富有的科技公司或个人提供支持”的巨头,才能持续支付多名核心研究员数亿美元的薪酬包,将AI研发成本推上只有少数“特权”球队才能承受的奢侈税线。涌现出的SSI、Thinking Machines等新秀,不得不将人才优势而非原始算力规模作为主要卖点,因为他们无法与“五大决赛选手”的资金量正面抗衡。无论是Google努力扭转产品围攻,还是Meta大胆收购Scale股份、引入Alex Wang领导“创始人模式”实验室,都在用实际行动证明:资本是入场券,而人才才是赢得比赛的关键。仅有大规模集群是不够的,人才正是实现下一个突破的唯一钥匙。这种极高的入场门槛,有效地圈定了赛道的玩家数量,使得AI领域的竞争结构,像极了那个每年只有少数几支顶级强队在争夺总冠军的NBA联盟。至此,AI实验室已彻底告别了硅谷传统企业研发部门的形象,蜕变为由巨额资金推动、巨星效应主导的竞技体育俱乐部。而这种模式最核心的特征——人才协议的短期和流动性——正是我们接下来深入探讨 AI 市场“自由球员”规则的关键。

高流动性的人才“交易市场”

如果说天价薪酬让AI实验室开始像NBA豪门,那么其流动性极高的雇佣协议则直接将整个行业变成了瞬息万变的“自由球员市场”。

人工智能的雇佣协议是短期和流动的,这意味着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能被挖走。这与传统硅谷公司曾引以为傲的长期稳定、低流动性的工程师文化构成了鲜明对比,彻底颠覆了科技人才市场的传统规则。在NBA,球员合同通常受到严格的联盟规则约束,比如多年合同、交易限制等,虽然存在自由球员市场,但其流动性仍有周期。

然而,在AI领域,人才协议的“短期和流动性”意味着每一位顶尖研究员都相当于身处“合同年”,可以随时触发交易和挖角,将自己的身价推向新高。这种无休止的流动性催生了AI领域独特的“引援文化”:公司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产品发布会上的口水战,而是隐秘而残酷的“交易截止日”——今天还在你的实验室做突破性研究的明星科学家,明天就可能带着核心经验,加入了竞争对手的全新基金或新成立的实验室。

例如,OpenAI早期核心人才出走创立Anthropic、DeepMind人才的持续流失与内部分裂、以及各种新星实验室的快速崛起与衰落,无不体现了这种市场的极度活跃和残酷。对于资金雄厚的巨头而言,“挖角”不再是秘密行动,而是公开的、常态化的资本支出,其逻辑如同NBA豪门每年在自由市场不计成本地招募明星球员,以最小的时间成本快速补齐阵容短板。

在这一高流动性的自由市场中,人才与公司的权力天平发生了历史性的倾斜。传统的科技公司结构中,研究员是服从公司战略的“员工”,但今天的AI巨星们已彻底完成角色升级,他们不再是单纯的“球员”,而是拥有巨大话语权甚至决策权的“球员兼总经理”。

这种权力升级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巨头们推行的“创始人模式”或给予核心人才近乎完全的自主权。Meta大胆的战略就是绝佳案例:他们收购Scale的少数股权,并引入CEO Alex Wang领导新的AI实验室,赋予其巨大的自治权。这本质上就是NBA球队为了留住或引进超级巨星,不仅支付顶薪,甚至允许该巨星在选择教练、制定战术乃至引援上拥有否决权或决定权——即围绕核心巨星来建立整支队伍的运营哲学。对于人才而言,他们追求的已不只是金钱,更是对研究方向的掌控权、对计算资源的优先分配权,以及对团队化学反应的塑造权。这种模式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企业的组织文化,传统的层级结构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围绕少数精英天才构建的扁平化、高能效的“特种部队”结构。这种“巨星化”的运营模式虽然能带来极高的创新效率,但也意味着极高的组织风险:一旦核心人物离职,整个实验室的士气和项目进度可能在一夜之间崩塌,其破坏力远超普通的高管流失。

正因如此,AI实验室的战略目标不再是广泛招募人才,而是精准组建能产生化学反应的“三巨头”。篮球界历史一再证明,单核夺冠难度巨大,但拥有三位或以上的全明星核心的团队往往能实现统治级的突破。AI领域的突破,无论是强化学习、推理能力还是多模态应用,都需要来自不同子领域的顶尖专家协同作战。因此,AI巨头们正在有意识地通过高薪和股权激励,搭建具有高度互补性的核心研究团队。他们需要有人擅长基础模型架构,有人擅长工程部署和优化,更需要有人能带来革命性的研究方向。

这种“三巨头”的组建是高风险高回报的,它依赖于核心成员之间能否产生默契的“团队化学反应”。这种对团队配置的执着,是AI实验室越来越像职业体育团队的最终体现:他们不是在招募员工,而是在策划一场高风险的夺冠阵容组建。所有这些策略——天价薪酬、流动协议、巨星权力,以及组建核心团队——共同构成了AI竞赛中独特的“竞技场”逻辑。而这种永不停止的、建立在“人性极致”驱动下的竞争,必然将整个行业推向更深远的价值悖论。

越过人才瓶颈:AI竞赛的终极战场是“数据飞轮”与分发权

当我们深入剖析AI产业这种近似NBA的竞争结构时,一个更根本的战略问题浮出水面:砸下天价合同、组建“三巨头”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说人才竞赛是赢得“入场券”,那么真正的“总冠军”之争,就必须超越对人才的执念,转向对数据飞轮和应用分发这两大长期护城河的终极较量。

顶级人才是启动器,是打造下一代基础模型的关键引擎,但这引擎最终需要燃料和跑道。燃料就是独有的、高质量的闭环数据,而跑道则是深入垂直行业的应用分发网络。在这个视角下,过度沉迷于人才的短期争夺,反而可能导致战略上的“目标错位”。

目前,所有AI巨头都在朝着相似的AGI目标前进,顶尖人才的产出也容易趋同,一旦技术突破被消化并普遍化,仅靠实验室的“巨星”优势就会迅速稀释。因此,AI巨头真正的战略焦点,必须转向构建不可被复制的“数据飞轮”效应。这就像NBA中仅靠超级巨星无法持续夺冠,球队需要建立一套能够持续稳定产出新秀、优化战术的体系。对于AI公司而言,这套体系就是:通过自有的产品和服务,如微软的Copilot嵌入Office 365,或Google对搜索数据的控制,吸引海量用户,这些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独有的、具身化的反馈数据,这些数据反过来又被用于微调和优化下一代模型,使模型性能超越竞争对手。随后,优越的模型再吸引更多用户,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闭环飞轮。

这个飞轮一旦启动,将成为比任何人力资本都更难以跨越的壁垒。AI巨头需要争夺的,是那些能带来独家数据的应用场景和入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实验室的论文突破。

这种战略转向对商业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I公司的价值分配,最终将取决于谁能掌握对垂直行业的控制权。人才竞赛烧钱的本质,是为了争夺时间窗口,快速占领并渗透到那些具有高价值、高门槛数据的垂直领域,例如法律、医疗、金融和企业服务。Harvey、Abridge、SmarterDx等垂直领域初创公司的兴起,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这些公司通过整合特定领域的工作流,采集到了通用模型难以触及的专业数据,从而构建了自己的局部护城河。对于科技巨头而言,他们的目标不再是仅仅卖一个基础模型API,而是要将AI能力深度集成到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中,成为无法被替换的“操作系统”。这种对垂直行业渗透率和控制权的争夺,才是真正决定数万亿价值分配的关键。只有将“巨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深度锁定企业客户的“武器”,才能将高昂的人才成本转化为可持续的垄断利润。

最终,这场从人才到数据的战略转移,也决定了AI公司的终极形态和竞争的长期可持续性。如果一家公司只是靠天价合同暂时留住人才,而没有建立起基于独家数据的飞轮效应和强大的应用分发网络,那么它将永远活在被竞争对手“挖角”的焦虑中。人才带来的优势是暂时的,流动性是宿命,而数据壁垒和分发网络的渗透性才是长期的。正如NBA历史上的球队沉浮,靠金钱堆砌的临时阵容很容易解体,而那些能够建立独特文化、持续优化青训和掌控稳定市场的球队,才是真正的长青王者。

AI巨头在人才竞赛中豪掷千金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他们正在用巨额成本购买时间,而这宝贵的时间窗口必须被用来建立不可逆转的数据飞轮和应用市场统治力。只有当公司的价值不再完全依赖于一两个明星研究员的留守,而是依赖于一个强大、自动化的数据和产品体系时,AI公司的商业模式才能真正摆脱“竞技体育”的高风险性,走向可持续的垄断之路。这种战略远见和执行力,才是决定谁能笑到最后的关键。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