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椰子水母公司IFBH的股价可以说是“上市即巅峰”。
上市首日,IFBH以发行价27.8港元/股开盘,表现一度亮眼,盘中最高触及46.5港元,涨幅超过65%;截至收盘报39.5港元,较发行价上涨42.09%,总市值达到约105.3亿港元,成为当时港股消费板块中最受关注的新股之一。
然而,好景不长,自今年6月末挂牌以来,在随后的几个月里,IFBH股价持续下行,不断探底。截至11月21日收盘,IFBH报17.900港元,当日下跌4.94%,总市值已大幅缩水至约47.73亿港元,较上市初期的高点“腰斩”。
股价大跌,利润下滑
据了解,IFBH成立于2013年,由泰国饮料制造商General Beverage分拆国际业务而来,总部设于新加坡,并将if即饮天然椰子水引入中国内地市场。公司的核心品牌为if及Innococo。
自2024年6月30日以27.8港元/股风光登陆港交所以来,IFBH的股价走势仿佛坐上“过山车”。在首日高开近58%的短暂辉煌后,股价于7月触及48.8港元/股的高点便一路下行。截至11月21日,其股价盘中创下17.9港元/股的历史新低,较发行价暴跌超过30%,较7月高点更是重挫逾60%。
值得关注的是,IFBH已经连续多日股价大跌:11月17日收盘,其股价下跌7.59%;11月18日轻微回调后,19-21日又出现连续三日股价下跌。
从业绩表现来看,该公司2024年收益约11.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0.32%;净利润约2.42亿元,同比增长94.12%。但其2025半年报则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9446万美元,同比增长31.5%;净调整溢利净额为1890万美元,同比增长13.9%;归母净利润为1497.6万美元,同比降低4.9%。
从去年的净利大涨到今年上半年的净利下滑,IFBH解释称,净利润同比减少主要是由于报告期内产生上市相关专业费用。
但资本市场似乎对此并不买账,IFBH目前总市值为48.24亿港元,较发行时市值已接近“腰斩”。
成也“轻资产”,败也“无壁垒
资本市场的热情冷却得如此之快,不禁让人发问:是椰子水赛道不行了,还是这家公司的神话本身就充满泡沫?
股价跌跌不休的背后,是企业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经营怪圈。
根据最新财报数据,IFBH今年上半年毛利率从38.4%降至33.7%。这种“越忙越不赚钱”的窘境,直接戳破了其引以为傲的轻资产模式的完美滤镜。
作为连续五年稳居中国市场份额第一、2024年市占率高达33.9%的头部玩家,if椰子水虽然凭借赵露思、肖战等顶流明星的营销加持迅速打开了年轻市场,但在资本眼中,失去了利润增长引擎的规模扩张,显然难以支撑起百亿市值的宏大叙事。
IFBH之所以能以极少的人力撬动巨大的市场,核心在于其极致的“轻资产”运营模式。这家年入十亿元的公司,全员仅46人,人均创收高达2500万,其商业逻辑简单而高效:在泰国采购、由第三方代工、通过分销商进入中国渠道。
这句“我们不生产椰子水,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在初期帮助企业规避了建厂、种植和物流的重资产投入,使其能将资源集中在品牌营销和产品开发上,从而实现了早期的快速爆发。
然而,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这种模式的B面效应开始显现——缺乏护城河,抗风险能力极弱。
椰子水作为一个准入门槛极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品类,消费者对其并没有太高的品牌忠诚度,“原生感”和“口味正”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当市场上涌现出大量9块9一升的竞品,以及山姆、盒马等渠道商推出更具价格优势的自有品牌时,if椰子水立刻陷入了被动的价格内卷。
与此同时,作为供应链的最末端,IFBH对上游原料价格几乎没有议价权。椰子是一种“娇气”的生意,受泰国政局、气候台风甚至海运拥堵的影响极大。去年椰子原料价格暴涨70%,没有自家种植园和工厂的IFBH只能被迫吞下上涨的成本,直接导致了毛利率的下滑。
可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波动的原材料成本面前,曾经让其轻装上阵的模式,如今反倒成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软肋。
群雄“混战”
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无论哪个品类在中国只要有市场,就势必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椰子水也不例外。
更要命的是赛道变成红海后,迅速开启了“价格战”。
市场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以前,300-350ml规格的椰子水还稳稳站在7元-15元的价格带;可进入2024年,同品类产品价格集体跳水,纷纷跌破8元。如今市面上,350ml装的椰子水单价甚至探到了4.9元的地板价,几乎是贴着成本在卖。
而在低价格背后,无疑藏着“勾兑”“以老充新”“浓缩还原”的新玩儿法。通俗的理解,勾兑就是“水+糖+香精”,而以老充新就是用老椰子水冒充新鲜椰子水售卖,浓缩还原则是采用浓缩椰子水兑水稀释……反正就是为了打造价格更亲民的产品,企业方想方设法的降低成本。
据了解,2023 年国内椰子水品牌才32个,短短两年就冲到50个以上。价格战的硝烟里,if还在靠营销话术撑场面,对手们却早把刀磨向了供应链,成本端的硬拼,已经成了新战场。
要是2025年还拿不出低价产品线,中国市场的份额大概率会被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带走。
而现实情况是,股价一直在回落,遭到主力资金净卖出。投资者们的态度逐渐趋于谨慎,其发展势头究竟还能强劲维持多久,充满了不确定性。
如今,这场战争的终局很可能是,要么if像Vita Coco那样布局全球掌控强大供应链,要么像某些网红品牌那样在价格战中消失。
所以,对if来说,摆脱代工依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参考行业同类案例,在泰国建设规模化饮料生产基地,若按年产10万吨产能估算,结合设备采购、土地租赁、基建施工等成本,投资规模可能达数亿港元。这一数字对照if母公司IFBH,在2024年约2.6亿港元的净利润,无疑是一笔沉重支出。
资本愿意再掏这笔钱吗?毕竟,在看透表象后,港交所的股价曲线,已经动摇了。